brokes是什么意思kes在线翻译读音例句-生物专业排名
2023年10月2日发(作者:qiy)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
会统计的价值。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
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与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四种校
服。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
指名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要订哪种颜色的呢?
同桌交流后汇报:应该选择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生1:可以在全校调查。
生2:可以先在每个班调查。
3.怎样在班里调查。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在班里调查?
指名说一说
生1:举手表示。
生2:起立表示。
生3:投票。
师: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
生:举手。
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
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
生2:不能都不举手。
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二)统计数据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教师边说边出示统计表:现在把统计
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
数量9615 8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
主持:喜欢红色的同学
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
第 2 页
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确认后老师把数
据填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三)观察统计结果
师: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
合起来,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
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
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
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
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五)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
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
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目标检测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
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
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
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统计表中。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
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了解了统计的
含义。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
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
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
学习热情和信心。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与相关内容
第 4 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会用自己的方式
记录数据,并感知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继续用给定的统计表
整理、呈现所收集的数据。
2.通过对数据简单的分析,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在
预测和决策中的作用,初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教学难点:
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
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请想一想应该怎样选好呢?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师:请想一想用什么办法选好呢?
师:对我也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请同学们在纸条上写好选票,
我来收。
师:同学们票是选完了,怎样才能知道结果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们来统计选票数。
师:怎么统计?应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老师我们向选三好生那样进行唱票,有2人在黑
板上记录,1人唱票,1人监督,其他同学可在纸上记录。要注意的
是每个同学都要认真统计,不能出现错误,数据不准的话,还得重新
唱票,那很麻烦。
师:你的办法很好。请看我这有3个同学统计的结果。(课件示
出书中第3页的记录结果)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我发现第一位同学是写“正”字纪录的,第二位同学是画“√”
记录的,第三位同学是画“○”记录的,而且他们都写得很整齐。
师:请大家看一看,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 我喜欢画“√”记录的,这样记录快。
(2) 我喜欢画“○”记录的好数。
(3)我不同意你们的想法,我认为写“正”字记录的最好,因为一个
“正”字是5笔,代表5票,5个5个地数又好数又不易错,而且占
得地方少还节约纸。
第 6 页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你们都同意吗?好下面大家把他们记录的数
据整理好,填入教材第3页的表中。
师:同学们看看表中数据,我们应该选谁参加比赛呢?
学生回答:陈小菲。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书上第3页)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这两位同学把票都投给王明明,王明
明只有17票,可陈小菲的票数还是比王明明多,还是陈小菲参赛。
(2)如果这两位同学给王明明和陈小菲各一票,王明明16票,
陈小菲23票,还是陈小菲参赛。
(3)我是这样想的:这两票无论都给谁都不会影响陈小菲参赛
的结果,因为陈小菲比王明明多7票。
师:看来同学们都善于观察思考才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你
们表现得非常好!下面我们继续完成下面各题。
三、巩固学习
1.完成第3页“做一做”(如下图)
师:同学们应该怎样调查谁最喜欢去哪里春游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认为举手选择自己最喜欢去的地方,数一数有
多少人去,这个方法省事只要一数就好。
师:同学们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第 7 页
全班答是。(“全班答是”要删除)
师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并填写表格与回答问题。(做后订正)
2.完成书第4页的第3题。(如下图)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指名学生台前来讲他的解答过程。
3.完成书第4页的第1题。(如下图)
师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并填写表格与回答问题。(做后订正)
引导学生思考,空白格表示什么意思。
四、课尾梳理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梳理,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或纠正。
五、板书设计
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由于学
生都有了选三好生统计票数的经验,在这里我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
生亲再次回忆和感知统计数据方法的多样性,并优化记录方法,感受
用写“正”字方法纪录的好处。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体会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201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例1、例2(8
-9页)。
第 8 页
内容解析:
本节包括两个例题,例1认识“平均分”,例2学习“平均分”
的方法。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对于除法含义的认识
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平均分”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至关
重要。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是多种分法中的一种。除法学
习的难点,关键就是理解“平均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
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使学
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
第9页例2是“平均分”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
方法去分橘子,充分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要让学
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不但关注“分”的
结果,“分”的过程,同时更加关注“分”的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
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
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
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
“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
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第 9 页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
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
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柳树醒了,
桃花红了,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明天
去参观科技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课件出示
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
他们可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
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
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
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第 10 页
3.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
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
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你
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
5.完成“做一做”第1题。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
平均分。
6.练习:说一说。课件3个3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个一份,
一共5份。出示问题一共有( )个胡萝卜,每( )个一份,平均
分成了( )份。
师:一共有几个胡萝卜?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
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
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
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7.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
班汇报。
二、自主探索,掌握平均分方法
1.谈话引出例2。
第 11 页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
每份分得了2块。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
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
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 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
思?(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 操作: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教师注意巡
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 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盒酸奶平均分,
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橘子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
一说吗?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如:把18个橘子
第 12 页
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
颗…… )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一题 。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
均分”,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
概念。(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第3题是平均
分,但只是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
3.练习二第3题。
(1) 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 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课件演示验证。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
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第 13 页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习本节课的内
容,要注意什么?
对低年级来说,教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
最大障碍。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在情绪的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节课以二(1)班学生参观科技馆活动的情境引入,自然有趣,使
学生一上课就产生一种愉快、亲切的情绪。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
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积累经验。为了让学生
更好地理解、表述概念,在“做一做”第2题的基础上又加练了一道
类似的题目。此环节,教师必须舍得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说,通过动
作和语言的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通过操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我
探索、自我完善的情感需求,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
让学生操作分学具、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平均
分的不同方法,加深对“平均分”“每份”“几份”概念的理解。通
过巩固练习,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利
用教材编排的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判一判”“分一分”“画一画”
等活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巩固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
第 14 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第10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包含分
的表象,经历包含分的过程,探索包含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包含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每人准备12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包含分”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瞧,
动物王国要开春季运动会了,小动物们在忙着分东西呢。 出示
课件:苹果,桃子
师:哇!准备了这么多的东西,他们打算分给谁?怎样分呢?我
们一起瞧一瞧。课件出示:猴子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分桃子
二、动手操作,感受“包含分”的含义
1.提出问题
师:猴子妈妈想怎样分这些桃子呢?课件出示问题:8个桃子,
每2个分给一只小猴,可以分给( )只小猴呢?
学生活动:留有片刻学生独立思考
2.动手操作
师:你能帮助猴妈妈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吗?并把你的想法一边
摆小棒一边说给同桌听。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操作——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
(1)学生活动:小老师板前汇报,其他同学倾听,全班互动。
(2)教师点拨,理解含义。
师:刚才小老师在分小棒时,同学们都看到了他一共要分多少根?(一
共要分8根)小老师又是怎么分的?(两根两根地分)结果怎样?(分
给了4只小猴)这样两个两个地分,数一数8里面分了( )个2?
(8里面有4个2)
教师总结:也就是把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4分;还可以
说8里面有4个2。(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二)分苹果
师:大象伯伯也准备了12个苹果分给运动员,它想请同学们猜
一猜:它是把12个苹果每( )个一份,分给了( )名运动
员。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汇报交流,得出多种答案。
第 16 页
三、加强对比,理解“包含分”的意义
(一)延续分苹果的情景,师:大象伯伯是这样分的。课件出示:
12个苹果平均分给4名运动员,每名运动员分( )个?学生汇
报
(二)比较:与刚才的分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小组交流——互动评价
教师小结:虽然采取的分的方法不同,但得到的结果每份同样多,
也是平均分。
三、 联系生活,应用提升
(一)找一找生活中包含分的例子
(二)练习二第5、6题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
师:六一艺术节,我们班要选16个同学参加朗诵。请大家利用这
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下队形:想一想每( )个站一排,可以站( )
排。把队形用学具摆出来或在纸上画出来。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
作探讨。
设计以春季动物运动会,小动物分果冻、分苹果的情景为载体,
通过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借助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总结归纳
方法、理解含义,即直观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
性认识,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合作参与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
意识、交流意识。另外,通过分苹果,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得出不同
的分配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包含分”数
第 17 页
量关系的理解:要分的总数相同,每份数不同,所分的份数也不同。
在此环节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情况的平均分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方法虽然不同,
用图表示分的过程也不同,但结果相同,都是平均分,加深理解两种
活动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包含分”就在我们的身边中,生活
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3课时):除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3页例4与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等分),认识
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
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渗透模型化思想,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问题诊断:
例4是结合平均分中等分的情况教学除法的含义,而除法含义的
本质就是“平均分”,学生在前面例1-例3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
丰富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认识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并能用语
言准确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所欠缺的就是把这一类问题概括化
的表示出来,因此本节课探索的重点就是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符号表征),明确除法算式是对平均分的数学符号表示,并理解除
第 18 页
法算式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是平均分的活动,
然后再学习用除法表示,并结合“÷”的使用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教学难点:
明确除法算式是对平均分的数学符号表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一)谈话引入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看看它是谁?出示
大熊猫图片,可爱的大熊猫遇到了一些困难,想寻求大家的帮助,我
们一起来看看它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大熊猫说:“我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
里,每盘应放几个呢?”
师:你们能帮助大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一)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师:要想帮助大熊猫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什么?
生:是“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第 19 页
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生:每个盘子里同样多。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具代替竹笋和盘子,亲自动手分一分。
学生活动
师:说说你是怎样分的?结果怎样?
学生上台边演示边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一个一个分、两个两
个分、三个三个分)
师: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得出:每份同样多,都是每盘放3个。
(二)语言描述平均分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分竹笋的结果?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
里,每盘放3个。
然后图文结合,再让学生说一说。
三、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一)引入除法
师:刚才我们帮助大熊猫解决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
里,每盘放几个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
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第 20 页
像这样的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用除法来计算。
(二)介绍除号
师:加法、减法、乘法都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分别是“+”、 “-”、
“×”,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读作除号,板书指导除号
的写法。
师:除号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介绍除号的由来。
师:1695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
用“÷”表示除法,你知道除号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介绍除法算式
1.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师:请大家试着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
3个”这件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生:12÷4=3。
师:说说这样表示的理由。
引导得出:因为÷表示平均分,所以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
盘子里,就可以用12÷4,分得的结果是每盘同样多都是3个,所以
最后等于3。
师: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读。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第 21 页
师: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师:除号表示什么?
(四)在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列出算式并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四、深化练习
(一)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1.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2.动手连一连并写出除法算式。
3.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二)分一分,填一填(做一做第2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每个算式的含义。
3.比较这两题的异同。
4还有什么事也能用10÷2=5表示呢?
(三)读出下列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10÷2=5; 18÷6=3; 16÷8=2; 15÷3=5。
(四)练习三的1-3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
么问题?
第 22 页
利用学生熟悉的操作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
接着用语言描述平均分,明确除法的含义,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了基
础,也为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作
了充足的准备。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
含义,增强学习除法的兴趣。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
操作、研讨等学习活动,亲身经历除法的建构过程,逐步体会除法运
算的含义,并感受到学习除法的价值。这样学生经历了从动作表征到
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过程,通过多种表征的相互转化,使学生
真正理解除法的含义。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14页例5、14页做一做、练习三4、5、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
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即认识被除数、除数和商。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第 23 页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境明标
(一)复习导入
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师: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
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
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
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
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
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
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明确学习目标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除法。
二、互动探标
(一)导入
分竹笋情境。
出示例5。今天熊猫有个问题想让我们帮帮它,同学们愿意帮助
它吗?熊猫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它。
(二)感知除法
1.平均分活动
第 24 页
(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
(2)分的要求是什么?
(3)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4)用自己的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
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
(1)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
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2)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
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
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
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3.探讨新知
我们能把刚才分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刚才的操作活动是不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
算式表示?(用除法表示)。
(1)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
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
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第 25 页
(2)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
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3)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让生说一说,由谁来分别做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三、概括梳标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
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
称。
四、反馈评标
(一)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
让学生动手圈一圈)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做被除
数;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做除数;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
是得到的结果做商。)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
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
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
道小题。
(二)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第 26 页
(三)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4题。
要分的灯泡有几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灯座装几个灯泡,表
示什么?(做的时候让学生把每2个用铅笔圈一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
装几个灯座?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四)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
教师讲评。
(五)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分析后再列
式。
五、互惠提升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直接明确学习内容,通过观察老师分圆片强化平均分的意识,为
进一步学习除法奠定基础。思考分法,再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学
生用学具按照提示分一分。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
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
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强化平均分的意
识,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个相等的几份,就
用除法来计算。写出算式后再让学生结合操作完整的说出20÷4=5
的含义,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最
后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第 27 页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 (第5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第册教科书第18页例1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和初步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探索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
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感受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便利,会比较熟练的使用2~6的乘
法口诀求商。
3.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到探究的快乐。
学生已经有了对除法的认识做铺垫和平均分物体的实践经验。因
此,在教学时应着重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求商
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主动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问题诊断
教材上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是引导学生借
助直观情境,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究结果,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并交流各自的方法,进行算法优化,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
最终得到共识:即采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最简便。
教学过程
第 28 页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填空。
2×( )=10 3×( )=9 4×( )=8
( )×4=12 ( )×3=18 ( )×5=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猴妈妈带孩子们到山上摘桃子,他们摘了12个又大又甜的
桃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猴宝宝都特别想吃,猴妈妈想给每只猴宝
宝分3个。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教师把问题完整的出示出来:12个桃,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
分给几只猴子?
(二)引出算式
请一名同学读题。
问: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12÷3。
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三)探究方法
师:究竟能分给几只小猴呢?各小组来讨论,说一说怎样求商。
第 29 页
教师巡视,寻找典型案例
(四)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有12个桃,分给第一只小猴3个后
还剩下9个,分给第二只猴个后还剩下6个,分给第三只小猴后
还剩下3个,最后把剩下的3个桃分给第四只小猴,正好分完。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1只小猴分3个,两只小猴就分6个,
3只小猴就分9个,4只小猴分的正好是12个挑。
生3:我们组认为这道题也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因为“三四
十二”,所以12个桃可以分给4只小猴。
(五)优化算法,点明课题
师生共同梳理三种算法:边说边演示课件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12÷3=4,哪种方法更简便
快捷?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通过刚才我们的计算,同学们发现用乘法口诀很快就能
算出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
课题)
三、巩固练习
(一)填一填。
2×( )=8 3×( )=9 5×( )=10
8÷2=( ) 9÷3=( ) 10÷5=( )
第 30 页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2÷6= 6÷2= 12÷4=
8÷2= 9÷3= 10÷5=
(三)看谁算得有对又快。
10÷2= 12÷6= 8÷4=
5÷5= 4÷2= 9÷3=
6÷2= 12÷4= 8÷2=
10÷5= 12÷2= 6÷3=
(四)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多少
份?
四、目标检测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可以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我发
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我还知道了乘法和除法之间有着密
切联系。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动的故事比枯燥的数学题更能激发他们
的兴趣,因此,在新课伊始,我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并把
它编成了一个小故事:猴妈妈分桃子,学生听到故事时,都特别兴奋,
精神都高度集中了起来。通过比较让学生悟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
最简便,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
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
率。
第 31 页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6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
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2与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
商的方法。
2.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
法。
3.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会运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理解用2~6的乘法口
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12÷6= 10÷2= 12÷4= 5×7= 6÷2= 8÷4= 9÷3
= 5×6= 4×8=
2.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第 32 页
1.教学例2
师:同学们,阳光餐点的张师傅正在出售蒸好的包子,我们来看
看他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请仔细观察(课件出示教材第19
页主题图例2)
学生可能回答:
每屉有4个包子,有6屉。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
(1) 每屉有4个包子,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2) 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多少个包子?
(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可以装几屉?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能独立解答这三个问
题吗?
师:好,请你们尝试解答并思考以下问题:
(1) 你是怎样解答的?和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生生互
动)
(2) 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师:组内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探究过程(生生互动)。
学生可能回答(师生对学生的回答做与时评价——多鼓励):
第 33 页
(1) 每屉有4个包子,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用乘法计算:
4×6=24(个),我是这样想的,要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就是
求6个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想口诀:四六二十四。
(2) 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要求每屉多少个包子,就
是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多少个,所以用除法计算:24÷6=
4(个),想:(四)六二十四。
(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要求可以装几屉?就是求24
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24÷4=6(屉),想:四(六)二十
四。
师: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可能回答(生生互动,并与时评价):
(1) 它们都用同一句口诀(四六二十四)来计算得数。
(2) 第一题求总数用乘法计算,后两道是求每份数和份数所以
用除法计算。
(3) 我们还可以根据第一道乘法算式来计算后两道除法算式的
得数。
2.练习应用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做完后交流汇报求商方法
(2)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做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快速求商的
三、巩固提升
第 34 页
1.完成教材第21页第5题。
独立完成后让学生结合图意说说:你提出什么问题?你又是怎样
解答的。
2.完成书第21页的第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求商的方法。
3.游戏:同桌完成书第21页的第8题。
一人说一句乘法口诀,另一人说出相应的乘法和除法算式。然后
思考:在所学过的乘法口诀中,哪几句口诀只能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
个除法算式?
四、课尾梳理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定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梳理,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或纠正。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
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
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并理解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
思路和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培
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7课时)
教学内容:《201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P23
例3。
第 35 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
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感受出
发在生活中的作用。
3.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12个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来分一分。
(1)把12块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块?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糖)
师:怎样列式?(12÷3=4)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是把12平均分成了3份,求一
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计算。)
(2)把12块糖,每份分4块,可以分几份?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糖)
师:怎样列算式?(12÷4=3)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是求12里有几个4?所以用除
法计算。)
第 36 页
2.看图说话列式。
算式:□○□=□
引导学生表述图意:8个,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引导学生表述图意:8个,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算式:□○□=□
3.揭题:我们已经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
和“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都是用除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利用这些知
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1. 教学例3左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所求问题是什么?(生:每个纸盒放几只?)板书:每个纸盒放
几只?
师:你怎样来解决?请你来画一画图。
(2)画图理解题意。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教师对画图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将15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求每个纸盒
放几只,就是将15平均分成3分,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在课件中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第 37 页
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列式解题。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生:15÷3=5(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15、3、5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师: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每盒放5只,3盒一共15只,上面的计算结果正确”。
2.教学例3右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所求问题是什么?(要用几个纸盒?)板书:要用几个纸盒?
(2)画图理解题意。
师:你怎样来解决?请你来画一画图。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请学生代表汇报:
第 38 页
从图中可知: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
法计算。
(3)课件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列式解题。
15÷5=3(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15、5、3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15÷5=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请学生画一画。
师:我们解答的正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3个纸盒,每个纸盒里放5只,一共15只,同问题中蚕宝宝
的总只数相等,计算正确”。
3.比较两题的异同(体会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异同?
小组讨论。
请小组汇报:
学生互相交流、补充订正、完善答案。
师生小结:
第 39 页
(1)不同点:
左图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数。
右图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
(2)相同点:
①是求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②计算商时都用到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师生归纳总结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练习五第1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2.练习五第2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请学生进行讲解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3.练习五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列式解答。
(2)请学生说出这3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4.出示图(见课件)。
请学生观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四、总结评价,谈谈收获
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使学生建立起动作表征,在图形表
征、动作表征、语言表征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同时,
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图与题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比较学习做好铺
垫。教学例3,完全放手,由学生来寻找信息,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通过画图、交流、进行思路分析,学生在动作、图形、语言表征之间
建立起联系,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学生之间通过
质疑、补充、订正进行学习互动,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分析两种类型的除法问题之后,学生已经对这两种不同的除法意义有
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对比、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重难
点进行理解。
《图形的运动(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例1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体会生
活中的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
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经历操作、观察、想象、交流等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想象能
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
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
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第 41 页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件出示小精灵:大家好!我是晶晶,森林就是我的家,欢迎你
们!课件出示: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对称的房子、蝴蝶、蜻蜓、树
叶、花朵……一片迷人的景色。
师:仔细观察这些美丽的画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房子、蝴蝶、蜻蜓……这些图案左右两边都是一样
的。
生2:我发现了这些图案都是对称的。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
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比如空中飞舞着的蜻蜓、蝴蝶……多漂亮
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
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一)观察体验,感受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出示蝴蝶、房子、蜻蜓等图片】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
有一个共同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
相同的。
蜻蜓图:以蜻蜓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
相同的。
房子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
小都是相同的……
(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
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课件演
示)【板书:“对折”“完全重合”】
2.认识对称现象,理解“对称”的含义。
像图中的蜻蜓、蝴蝶、房子……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
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3.列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1)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例说说。
(2)学生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3)欣赏对称的图形:建筑物、京剧脸谱、雪花、民间剪纸……
(二)操作体验,认识对称。
1.教学例1。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
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
师:你还能用这种方法剪出其它图案吗?
(1)学生操作活动 (2)集体展示评价
2.认识对称轴。
师:你们知道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什么吗?(生说
师板)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师板演画对称轴的方法)
(1)学生在自己刚才剪出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
(2)交流评价。
三、游戏巩固,运用新知。
师:小精灵晶晶要带大家去森林中的数学王国去玩,大家高兴吗?
闯关游戏一:猜猜看“你知道这些是什么图案吗?”
(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闯关游戏二:火眼金睛──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下面哪些字母是轴对称图形?
(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闯关游戏四:终极挑战──你能帮这些图形找到另一半吗?
小组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四、归纳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
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
受对称图形的美,提出问题。并借助多媒体再现多姿多彩的童话情境。
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美的欲望。利用学生熟悉的树叶、
蝴蝶、蜻蜓等图案,创设故事情境。在引出“对称”的概念后,呈现
给学生一些对称的实物画面,并动态显示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丰富
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实践操作应该是学习数学的根本,课
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使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过
程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所以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
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
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图形的运动(一)》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例2、例3与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第 45 页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
旋转,能直观区分这两种简单的图形变换,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
图形。
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
造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28页的主题图“游乐园”。
1.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2.在主题图中找出轴对称图形。
3.还有那些运动项目,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
(二)分类交流,导入新课。
1.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分类。
2.交流分类结果,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图形的平移现象。
1.操作交流,认识平移现象。
(1)课件出示第一类:
(2)手势比划: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3)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4)归纳小结:物体沿着直的路线移动,并且在移动中没有改
变大小和方向,就近似地看作平移现象。(板书:平移)
2.联系生活,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3.实践体验,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1)出示例2
(2)想一想:依据平移的特点判断。
(3)移一移:用小房子学具进行验证。
(二)探究图形的旋转现象
1.课件出示第二类:
2.讨论交流:为什么把这三个物体分为一类?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有什么共同特点?
3.概括描述: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
可以近似地看作旋转现象。(板书:旋转)
4.联系生活: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5.操作观察:陀螺上的每个点转出的是什么形状?(教材第31
页的“做一做”)
(三)辨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1.下面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教材第34页练习七
的第7题)
第 47 页
2.学生根据平移和旋转的特征直观判断,集体交流。
3.归纳小结,明确平移和旋转的联系与区别。
三、实践体验,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
1.教材第30页“做一做”
利用学具平移,画一排小汽车。
2.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8题
综合运用旋转和时间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6题)
辨别多个图形通过平移,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
(三)提高练习(教材第35页练习七的第10题)
拼图游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张卡片上的图案,利用平移和旋
转将零散的图形有序相接,构建出有规律的美丽图案。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说一说。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课件配乐展
示)
(三)课外拓展:用平移和旋转设计美丽的图案。
在对物体运动分类的基础上,通过从“手势比划”到“语言描述”
再到“归纳概括”最后“联系生活”等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初步理
解平移现象,学会辨认物体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
在问题情境中思考、交流,初步理解旋转现象;最后,综合运用所学
第 48 页
的知识正确地区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通过有梯度的练习,让学
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平移和旋转现象
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初步
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美。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
功的快乐的同时,伴着优美的音乐,走进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世界;
并向课外延伸,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想象,设计出美丽的图
案;不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领略到那无处不在的图形变
换之美。
《图形的运动(一)》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例4与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剪纸活动,进一步理解图形的对称、平移等现象。
2.通过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动手操作能
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利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剪出给定图案的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欣赏作品,回顾旧知。
第 49 页
1.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欣赏民间
剪纸艺术作品的美。
2.找出剪纸作品中的对称图形,并指出它的对称轴。
(二)引发思考,揭示课题。
1.这些优美的作品是怎样做成的?你也想剪一剪吗?
2.这节课我们就来“剪一剪”。(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探究规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例4: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
2.观察思考:这些小人有什么特点?(对称、平移)
3.渗透思想:要剪出4个连续的小人,要从剪1个小人开始研
究。
(二)解决问题。
1.探究剪1个小人。
(1)自主操作,剪一剪。
(2)组内交流,展示作品。
(3)畅谈体会,感知剪法。
①成功者谈剪法:先对折,再画出小人的一半,最后剪。
②失败者谈注意事项:如画半个小人时应从纸的闭合处画起。为
什么?
2.探究剪2个小人。
(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第 50 页
讨论:怎样折、怎样画、怎样剪?
(2)汇报交流,探究折法
①预设折法:
方法一: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二: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三: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四: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②优化折法:不同的折法都能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但方法一更
简便。
(2)探究画法,质疑剪法。
①思考: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了两个半个小人?
画时要注意:从对折的闭合处画。
②质疑: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的两个小人是分开的?
剪时要注意:剪小人的胳膊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不能断开。
3.探究剪4个小人。
(1)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汇报展示,交流剪法
一折:对折三次。
二画:从闭合处画半个小人。
三剪:连接处不能剪断。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如果要剪8个小人要对折几次?对折5次可以剪出小人?
三、实际应用,提升认识
(一)教材第36页练习七的第12题。
1.你能剪出右面的图吗?
2.观察思考:怎样折、画、剪?
3.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4.课件展示,体会旋转。
(二)发挥想象,自主创作。
你还能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剪一个新的剪纸作品吗?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课件配乐展示)
让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剪出给定图案的问题,进一步
深化对轴对称图形、平移等知识的理解,既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
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
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美。学生经
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全过程,在自主探究、合作
交流等活动中,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动手操
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渗透“化繁为
简”的数学思想,从“剪1个小人”到“剪2个小人”再到“剪4
第 52 页
个小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解决问题水到渠成。最后通过发现
总结规律,深入思考解决“剪8个小人”等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水
平。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7、38页例1与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
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算式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复习铺垫
(一)师生互动说口诀。
以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7、8的乘法口诀。
(二)生生合作用口诀。(课件出示)
1. 填出括号内的数,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
3×( )=21 ( )×6=48
7×7=( ) 8×8=( )
2.将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第 53 页
(1)学生讨论方法:用除法列式。
(2)学生汇报想法:用“三四十二”的口诀计算。
(三)揭示课题。今天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激发兴趣,情境展开
(一)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主题图: 欢乐的节日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1)做了一些小旗要挂在教室里。
(2)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学生讨论发现的数学问题。
2.指名回答。(问题预设)
(1)做了多少面旗子?它们是怎样挂的呢?
(2)星星每组分几颗?
三、类比迁移,建构方法
(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境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8行旗子,每行7面。
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旗子?
(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旗子。如:7×8=56或
8×7=56。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也就是用了哪句口诀。
第 54 页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境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旗子,要挂8行,
每行挂几面?
(1)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
诀)
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旗子,每行挂
7面,可以挂几行?
(1)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各自想法。
4.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1)比较:两道除法算式的计算过程。
(2)提炼: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可以解决这两道除法计算。
(二)自主解决分星星的情境问题。
1.课件出示:我们做了49颗星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组分
了多少颗?
2.独立完成。
3.学生列式计算:49÷7=7
4.学生比较小结: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
因为写出的除数和商相同。
5.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
第 55 页
四、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础应用。
1.计算。
以学生独立计算的形式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第1、2题。
2.开火车。
以学生开火车的形式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 第3题。学生
说答案,并说说所用的口诀。
(二)游戏提升。
1.送小鸟回家。
卡片分房子和小鸟两类,房子卡片上有4、5、6、7、8等数字,
小鸟卡片有算式,让学生算好商后走到相应的房子旁边。
2.拓展延伸。
剩下7号和8号房子没有小鸟飞进去,哪些小鸟能住进来?请分
别说出商是7和8的除法算式。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
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通过三个
情境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形成
过程。在比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体会一道乘法
算式有的能改成两道除法算式,有的只能改成一道除法算式。同时在
教学中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的独立探究。
第 56 页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例2与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用乘法
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掌握了用2~8的乘法口诀求商
的的方法基础上的。学生完全能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自主
探究用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算式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课件出示复习题:
(一)看图列式计算。
(二)填一填。
( )×4=24 ( )×7=35 9×( )=36
64÷( )=8 ( )÷ 5=30 ( )×( )=81
(三)揭示课题。
第 57 页
前面大家学习了用2~8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接着学习用9的
乘法口诀求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一)自主探究,建构方法。
1.看图填一填。
2.汇报交流。
(1)彩球的总个数。
提问:用什么方法求的,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用乘法求。想法一从行数考虑,每行摆9个,摆了3行,
共27个;想法二从颜色考虑,红、紫、绿三种颜色,每种颜色9个。
共27个。)
(2)两道除法算式的列法和算法。
提问:27个彩球,每行摆9个。可以摆几行?27个彩球,摆了
3行,每行摆几个?学生根据问题列算式。并说说用哪句口诀。(三
九二十七)
3.学生举例。
像例题一样用9的乘法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
注意特殊情况。(如九九八十一的口诀)
4.感悟算理。
让学生小结用一句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三道算式的道理。
(二)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第 58 页
1.算一算。独立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题。
2.说一说。指名回答上面一题答案与所用的口诀。
三、运用新知,巩固算法
(一)基础应用
1.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题。
学生计算出结果后,引导观察除数不变,被除数变了,商也相应
发生变化。
2.将教材“做一做”第3题改编成找朋友游戏。
将算式制成卡片,商相等的为朋友。
(二)拓展延伸
( )÷( )=9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在情境图下面直接给出三组算式的形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
迁移直接得出结论。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
系。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3与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会
用除法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第 59 页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选择有效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积累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中,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深
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4.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
数学学习的乐趣。
目标分析:
学生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后,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进一步运
用除法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懂得信息的整理,
数据的分析,模型的建构,充分感受乘法和除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会选择有效信息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
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
课件出示:
(一)分一分,算一算。
列式:( )÷( )=( )
(二)圈一圈,列一列。
列式:( )÷( )=( )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第 60 页
(一)了解信息,明确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引导学生看图:图中有哪些物品,物品下面的数据是什么意
思?你还有什么发现?(小汽车的价钱没有给出)
3.交流获取信息:一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
球9元。
4.明确所求问题: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二)分析问题,探究方法。
1.选择信息,引发思考。
(1)要求56元能买几个地球仪?必须知道什么信息?(一个地
球仪8元)
(2)怎样解答?请你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2.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1)摆一摆。
同桌合作:用56根小棒表示56元钱,8根可以买一个地球仪。
摆摆看,可以买几个?
(2)画一画。
在纸上画56个圆圈表示56元钱,8个一组,看看能圈几组?
3.分析问题,领悟解法。
(1)想一想。
求56元可以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能买几个?也就是求什么?
(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第 61 页
(2)列一列。
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让学生尝试列式:56÷8=7
(个)。
(三)回顾检验,建构模型。
1.检验结果。
(1)教师质疑:现在求出可以买7个地球仪,怎样知道是否正
确?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检验:一个地球仪8元,7×8=56(元)
2.整理过程。
结合主题图,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先明确问题,再选择有
用信息,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探究解决方法,最后检验。
3.点明课题。
(四)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教材第42页“想一想”。
(1)自主分析信息和问题。(可以圈一圈、画一画)
(2)学生列式并汇报想法。(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2.根据例3情境图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问题预设:
(1)30元能买几个玩具熊?
(2)36元能买几个皮球?
(3)买4个玩具熊要花多少元?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一)基础乐园。
第 62 页
1.教材第43页第2题和第3题。学生列式、验证,并汇报用哪
句口诀。
2.改变条件,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 电影院搞优惠促销,42元能买7张票,每张电影票多少元?
(2)一根28米的绳子,如果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多少米?
(二)综合应用。(课件出示)
一个手指滑板6元,刘明带的钱正好能买4个。如果他想用这些
钱正好买3枝同样的钢笔,每枝钢笔多少元?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设计两组复习题引入,直观形象地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旨
在把两种模型:一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二是
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通过复习做好铺垫,凸显新旧知识的
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形象地理解单
价、数量和总价三者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想一想”的问
题,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内化吸收,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同时,
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不仅让学生灵活运
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乘除法知识,体会
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中的例1与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第 63 页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
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
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目标解析:
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
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
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同时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
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8= 32-10-6= 25+20-10= 48-8+
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
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第 64 页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 方法二:综合算式
53-24=29(人) 53-24+38=67(人)
29+38=67(人)
(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的呢?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
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
第 65 页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
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
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
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
(=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
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48-8+17,15÷3×5,指定学生说说每道综合
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
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反思中加深理解
1.比一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练一练: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
又来了38人。
(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
少人?
第 66 页
(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
是多余的条件。
3.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
(1)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
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列综合算式:53
+38-24。
(2)学生独立计算。
(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一)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23+6-11 2×8÷4 72÷8÷3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
34-17+3 3×8÷4 18÷3×3
=34-20 =24÷4 =18÷9
=14 =6 =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 67 页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
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
序。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
算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
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通过计算、改错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
力、分析判断能力。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中的例2与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
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含有
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
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在练习的设计中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
层次的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
第 68 页
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
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
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
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2.跷跷板乐
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第 69 页
方法一:分步计算 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方法三:添
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 4×3+7 7+(4×3)
12+7=19(人) =12+7 =7+12
=19(人) =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
求什么?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
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
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
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
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7+12÷3 43-24÷6 18÷3+67 54÷9-3
第 70 页
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
写规范。
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
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人做一
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
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
最后进行比较。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习惯。
(四)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8×3+4 12-3×4 4+4÷4
=24+4 =9×4 =8÷4
=28 =36 =2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说错误的理由,加深学生对
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
第 71 页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
综合算式的指导。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
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景图作为
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
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是极好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
充分运用。同时,有这个直观媒介,学生大多能依据主题图比较清楚
地阐述自己解决的思路,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
顺序做好了铺垫。此环节依据学生提供的不同解题方法,引导他们围
绕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以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展开充分的交流。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并经历探究的过程,更好地理解规定先乘除后
加减的运算顺序必要性。同时在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数学
表达的简洁美。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中的例3与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
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
算顺序进行计算。
第 72 页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
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目标解析: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
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
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25-20÷5 6×8-5
1.指生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并指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明确每题的运算
顺序。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下面各题)
(1)10-5+3= (2)7+(7-6)=
10-(5+3)= 7+7-6=
1.学生独立计算,把先算的一步画上横线。
2.比较算式,全班交流。
第 73 页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3.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
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尝试练习,引出规定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例3)
7×(7-5) (77-42)÷7
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含有小括号)
4.引导学生归纳: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变式练习,形成对比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7×7-5 77-42÷7
2.指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
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比较算式。
7×(7-5) (77-42)÷7
7×7-5 77-42÷7
(1)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在进行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第 74 页
(3)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76-(12+25) (12-5)×3 48÷(8-2)
34-(28-13) 6×(7+2) (88-56)÷8
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有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
做”第2题)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独立完成,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
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书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看图列式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第13题)
小明有35元钱,买一个魔方用了3元,剩下多少钱?如果用剩
下的钱买8元一个的笔袋,可以买几个?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第 75 页
2.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说明:要求可以买几个笔袋,必须要求出剩下
的钱。
4.拓展提高:有能力的学生也可引导他们直接求第二问。
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与前面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什么
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
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
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自主探究做好铺垫。在唤起已
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习,亲身体会规定运
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
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
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
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即巩固了新知,也为
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中的例4与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雏形)分析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
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 76 页
2.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
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
策略。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利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
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
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旧知铺垫
(一)课件出示例4主题图的左半部分(如下图):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汇报收集的信息。(面包房的师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
烤了36个。)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有多少个没有
烤?)
4.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尝试列式解答。
第 77 页
(二)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第53页例4情境图: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
题?
预设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2)已经烤了几次?(3)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二)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的问题。
1.想一想:要知道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2.画一画: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简易色条图。
(三)尝试解答,体会方法
1.议一议:应该如何列式解答?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倾听不同的想法。
2.说一说: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剩下多少个需要烤。
3.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四)交流汇报,形成板书。
1.学生汇报不同的解答方法(让学生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90-36=54(个) (90-36)÷9 90-36÷9 90÷9
-36÷9
54÷9=6(次) =54÷9 =54÷9 =10-4
第 78 页
=6(次) =6(次) =6(次)
2.比较方法二和方法三。
(1)小组交流这两种解法的不同之处。
(2)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应该先算什
么?
(3)方法二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加上小括号后就是先求什么?
3.若有学生说出方法四,教师要与时鼓励,并追问:你是怎么想
的?
(五)检验反思,归纳总结
1.引导学生口头检验:把问题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检验,进
而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2.小结:遇到问题后,我们要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
考问题。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我们要想好先解答什
么,再解答什么。列综合算式时要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合理
使用小括号。
(六)知识拓展,培养能力
1.课件出示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 (2)已经烤了多
少次?
2.学生选择有效信息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标解析: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第 79 页
(一)基础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做一做”的情境图)
1.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然后说说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2.学生汇报解法,同时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方法较简便易理解?
方法一:3×9-3×6 方法二:3×(9-6)
(二)智慧大比拼。
1.第一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1题的情境图)
(1)想知道用20元钱买票够不够,首先要知道什么?
(2)要求买票所用的钱,需要哪些条件?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尝试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
流。
2.第二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2题)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班交流。
3.第三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4题的情境图)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
说明:如何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今天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在解
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呢?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合作交流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初步学会画色条图表示数量关系
第 80 页
并会分析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演绎、归纳等数学思想,从而帮
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体会解法的多样化。同时
在解法比较中让学生知道如何合理地使用小括号。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与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
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
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
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与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
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第 81 页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
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
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
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
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第 82 页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几个一份分的结果算式表达
6个草莓每2个一盘6÷2=3(盘)
分了3盘,正好分
完
分了3盘,还剩1
个
7个草莓每2个一盘7÷2=3(盘)……1(个)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
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
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
名数的确定。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
式吗?
第 83 页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
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
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
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
第 84 页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
名数的确定方法。
(二)填一填:( )÷6=7……□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
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
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
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
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
除数小的道理。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例3与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方
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
含义。
第 85 页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语言描述、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
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体会事物
间的普遍联系。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学
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与理解除法竖式中每
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每个学生准备13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操作交流,沟通联系
(一)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1.出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2.交流: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3.尝试解决。
(二)交流方法,体会意义。
1.平均分小棒。
(1)指定一名学生在视频投影仪上摆,其余学生仔细观察。
(2)引导学生了解分小棒的过程。
①一共摆多少根小棒?(13根)
②按几根圈一个圈?(4根圈一个圈)
③圈了几个圈?是多少根小棒?还剩几根?
第 86 页
(3)学生完整地说一说分小棒的过程。
2.列横式计算。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3÷4=3(组)……1(根)
(2)引导学生说出13、4、3、1各表示什么意思?
(3)13÷4=3(组)……1(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比较发现,沟通联系。
比较分小棒的过程和列横式计算的过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
同点?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二、探究算法,明确含义
(一)整体感知竖式的写法。
1.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它的结果除了用摆、画、列横式
表示,我们还可以写成除法的竖式。
2.出示除法竖式,引导学生观察。
3.思考后讨论。
(1)这个除法竖式中的每个数都有名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
学生可能会知道13叫被除数,4叫除数,3叫商,1叫余数。
(2)重点引导学生理解:12是4和3的积,也就是除数和商的
积。
(二)借助直观理解竖式每个数的含义。
1. 建立图形表征、语言表征、符号表征三者之间的联系
师生共同对照平均分小棒的过程,一边分,一边口述,同时写出
除法竖式。
第 87 页
2.沟通平均分小棒与竖式计算之间的关系
(1)教师板书:“”这个符号表示除号。
(2)继续板书 :“”,被除数13表示有13根小棒,
除数4表示每4根一组。“”表示什么意思?
(3)请学生按要求把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
分。
(4)结合分小棒师生交流,完成竖式的书写。
①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3写在哪里?为什么写在个位?
②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是从哪里知道已经
分掉了12根的?
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
③我们在“12”的下方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要平均
分13根小棒,已经分了12根,还剩几根?
④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
3.在比较中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
(1)小组内回忆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写除法竖式的步骤以与每
一个数的含义。
(2)对比有余数除法的横式与竖式的异同点,说一说除法竖式的
优点。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三)迁移类推学习表内除法的竖式。
1.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第 88 页
学生分一分,并列出横式,教师板书16÷4=4(组)
2. 学生自主尝试,列竖式计算。(指定学生板演)
3.比较交流。
(1)竖式中的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各表示什么?
(2)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表示?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62~63页“做一做”。
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对上下两题进行比较,说一说有什么相同点
和不同点。
2.完成教材第64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讲评
3.改错。
四、对比反思,全课总结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除法竖式和除法横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余
数的除法竖式和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呢?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基
础之上。通过平均分小棒的操作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
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有余数除法
竖式的书写方法,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借助分小棒的操作
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书写除法竖式过程之间的关系,
第 89 页
让学生直观感知书写除法竖式的方法,深入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个数
的含义,为其今后学习除法试商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多
让学生说一说,有利于培养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思维过程的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例4与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
法,懂得通过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定所找到的商是否正确,会用竖式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且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试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引入新知
(一)手势游戏:( )里最大能填几?
2×( )<13 ( )×5<49 7 ×( )<48 9 ×( )
<29
( )×6<41 8×( )<52 4 ×( )<25 ( )×
3<17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括号里应填的数,并说明理由。
第 90 页
(二)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借助分小棒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不分小棒,自己试一试用除法竖式进行
计算。(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探究试商的方法
1.出示题目:43÷7=□……□
2.引导学生组内讨论:算式的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交流。
预设1:商是6,六七四十二,42比43小,且很接近43,余数
是1。
预设2:如果商是7,七七四十九,49大于43,说明商大了,要
减小1,商是6。
预设3:如果商是5,五七三十五,余数还剩下8,大于除数7,
说明商小了,要改成6。
4.师生小结:在找商的时候,要使这个数和7相乘最接近43,
且小于43,最后得到的余数比除数小。
(二)深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学生自主列竖式计算43÷7。
2.交流反馈:
(1)6与7的积写在哪里?
(2)余数1是怎么来的?
第 91 页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呢?如果发现余数大于除数说明什么
问题?如果余数等于除数呢?
(三)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先用竖式计算,再在
横式上写出商和余数。
(2)交流反馈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与竖式里每一个数表示的意
义,重点交流如何试商。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
2.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理解题意。
(2)独立解答,指定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3)集体讲评。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5题。
引导学生理解“某数里面最多有( )个另一个数”的意思,需
要学生利用除法竖式试商。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6题。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能很快地想出商?
(二)综合运用。(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0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的发现。
第 92 页
2.集体交流,感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5题)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根据“余数要小于除数”确定除数分别为2~9这八个数;
(2)再根据“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算出与除数相对应的被
除数。
2.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这是一道开放题,不要求学生
说出所有答案;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有序思
维的习惯,)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试商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三)列好竖式,你是怎样检验的?
本课是除法竖式的第二层次,利用乘法口诀试商。教学中应联系
到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
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又为后续而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打好基础。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例5与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 93 页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
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
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说一句话。
(二)复习导入
1.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页第3题。
2.汇报交流,以旧引新。(板书课题)
二、交流理解,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审题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条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什么意思?
第 94 页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方式感受“进一法”。
(1)画图表示:
(2)数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条)”船。
(3)列式表示:22÷4=5(条)……2(人)
还多出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5+1=6(条)”船。
3.比较辨析,理解“进一法”。
(1)讨论辨析,明确“进一法”。
①有些同学认为租5条船就够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来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较优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2.乘法验证:5条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
6条船。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第67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审题,理解题意。
2.思考,独立解答。
3.质疑:结果为什么要“加1”?
(二)变式练习( 教材第67页“做一做”的第2题 )
第 95 页
1.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1)弄清题意。
(2)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1元,还够再买一个面包吗?
2.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说说理由。
(三)综合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思考解答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3种花
的情况,以束数最少的花为标准确定。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生总结: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了,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要
舍掉,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
到有余数的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静心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对
余数进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为余数的好朋友。
本课遵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检验结果”的思路,使学
生在提出问题后学会抓“最多”和“至少”等关键词理解题意;在自
主探究中通过多种不同表征方式理解“进一”的道理,在比较辨析中
进一步理解“进一法”;在回顾反思中渗透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使
学生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掌握知识。通过层层递进的
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巩固理解有余数除法的
意义。在理解“进一法”的基础上,能针对不同问题情境采用不同的
第 96 页
方法确定答案,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思
维的灵活性。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5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6与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
有关的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
多样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积累解决问题
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类按规律排列的有关
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游戏导入
(一)游戏:猜手指
1.游戏规则:伸出右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是大拇指,2是食
指,3是中指,4是无名指,5是小拇指,数完后又回到大拇指接着
数6、7、8……这样依次往下数,不要给老师看到,当你数到某个数
时,让老师猜出这个数在哪个手指上。
第 97 页
2.学生数,老师猜。
(二)设疑导入
1.老师猜得都对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板书课题)
二、操作观察,探究新知
(一)回顾规律,提出问题。
1.动手操作,摆小旗。
2.发现规律,说小旗。
这些小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说一说,接下来再摆第10面是什么
颜色?第11面呢?第12面呢?
3.提出问题,猜小旗。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把自己的方
法表达清楚,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2.汇报交流,组织研讨。
(1)预设一:画图法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2)预设二:符号法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
3 6 9 12 15
第 98 页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3)预设三:列式法
16÷3=5(组)……1(面)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3.回顾整合,检验结果。
(1)结合图示理解。
(2)检验解答的结果。
(三)变化数据,建立模型。
1.如果求第20面小旗的颜色,你准备怎样解决问题?
2.第27面呢?第49面呢?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结:最后一面旗子的颜色由余数决定,与商没有关系。余
数是几,答案就是一组中的第几个,如果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
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第69页练习十五的第4题)
1.读题审题。
2.独立解答。
3.质疑:为什么最后确定颜色时看余数,不看商?
(二)综合练习( 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5题 )
1.解决“第32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的问题。
学生独立找规律,解决问题。
2.学生自主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 99 页
(三)拓展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
1.出示题目:一个星期有7天,(1)六月份有30天,有几个
星期?还多几天?(2)如果六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那么6
月1日是星期几?
2.第(1)小题学生独立解决;第(2)小题结合月历引导学生
体会商与余数和这个问题的关系。
四、揭秘游戏,课堂总结。
1.揭秘游戏,首尾呼应。
现在,同学们一定知道老师“猜手指”的秘密了吧,现在反过来,
老师数,你们猜。
2.师生总结,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余数问题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你会
有更多有趣的发现。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定位在学生已了解物体排列的简单规律和有
余数除法的基础上的。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让学生在发现规律,运
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感受多种方法内在的联系,理解并掌握运用有
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
多样性,感受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体会数学的统一美,也使学生积
累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感受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
的应用意识。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课时)
第 100 页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74、75页例1与
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
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2.能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感受数位产生
的必要性,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通过数一数、拨一拨和估一估等活动,充分感悟大数的意义,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数,体会计数单位“千”的
产生。
教学难点:数“拐弯数”,即接近整百、整千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纸张和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课件演示:体育馆情境图
1.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数一数:
(1)一排位置:学生说说可以怎么数?(一个一个的数)
(2)一百个位置:学生说说怎么数方便?(十个十个的数)
(二)揭示课题:比一百更大的数怎么数呢?今天,大家一起来
探究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第 101 页
二、经历数数,感悟方法
(一)在演示中感知:
1.课件演示:1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一个一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一,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一
十。
2.课件演示:10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十个十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十,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
百。
3.想一想:找到了一百个小正方体,接下来你想怎么数呢?
(1)数一数:学生独立一百一百地数。
(2)说一说:数到九百后是几个百?(10个百)10个百是多少
呢?板书:10个百是一千。
(3)整体感知1000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
(二)在操作中感受:
1.分组合作数小棒。(4人一组,每人准备53根小棒,10根一
捆)
(1)一根一根地数:从一百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一百二十二;从
一百九十八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二百零三。
(2)十个十根地数:从一百起,十个十根地数到二百一十。
(3)师生合作数小棒。
第 102 页
一百一百地数:从二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从一百二十起,
一百一百地数到六百二十。
2.同桌合作拨珠子。
按下列要求在计数器上边拨珠子边数数。
(1)从一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
(2)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
(3)从九百八十二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
3.合作归纳说方法。在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遇到拐弯数时怎么办。
(三)在比较中感悟:
估一估,比一比,感悟生活中的1000。
1.1000张纸。教师先出示100张纸,让学生猜一猜,再用手比
划1000张纸有多厚,最后教师出示1000张纸让学生实际体验。
2.1000个人。一个班的学生大约50人,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
有1000人呢?
三、深化练习,提升数感
(一)填一填。
1.10个一是( ),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是( )。
2.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六百八十九的相邻数是( )和( )。
(二)数一数。
1.练习十六的第1题。让学生脱离计数器抽象地数数。
第 103 页
2.练习十六的第2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深化学生
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三)想一想。
找规律填数:
1.336、337、338、339、( )、( )
2.580、590、( )、( )、620
3.( )、900、800、700、600、( )
四、全课总结,归纳延伸
(一)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二)归纳延伸:通过个、十、百、千的认识,你还想到什么?
本课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的,同
时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的基础,因此,教学中,通过学生的
多样活动,数形结合,内化迁移,让学生掌握数数方法的同时,体会
计数单位“千”的产生与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向学生提供充
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借助小棒、计数器,边操作边数数,
感悟多样的数数方式,充分感受十进制关系,主动建构了1000的意
义。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培养与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76至77页例2、
例3与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第 104 页
1.通过数圆点、小棒等活动,使学生理解1000以内数的组成。
2.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的意义,初步体会读数和写数的
一般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3.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数据信息,使学生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
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以数的组成为基础,理解读、写数的本质。
教学准备:课件、圆点图、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迁移激趣
(一)复习旧知:(课件演示)
1.数一数。
(1)在三百八十七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
(2)下面共有( )个小正方体。
2.说一说。
(1)8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68由( )个( )和( )个( )组成。
3.估一估:有多少个圆点?
(二)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1000以内的数。(板
书课题)
二、活动展开,探究新知
(一)圈圆点,经历数数的过程。
第 105 页
1.同桌合作:拿出圆点图,圈一圈,一共有多少个圆点,看看刚
才估得准不准。
2.汇报交流:重点在于比较不同数法的异同,突出用“百”数较
大数的优点。
3.课件演示:先圈出一个100,再圈出一个100,还剩下3个十
和5个一。
4.学生回答:2个一百是多少?(二百)它与3个十和5个一合
起来是多少?板书:二百三十五
(二)摆小棒,探究数的组成。
1.小组合作:拿出小棒摆一摆,怎样能清楚地表示出二百三十五。
2.汇报交流:100根小棒摆一大捆,摆2捆;10根小棒摆一小
捆,摆3捆,剩下摆5根小棒。根据摆的小棒说一说,这个数是由( )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课件出示:
(1)
说一说:这个数是由( )个百和( )个十组成的,合起来
是多少?板书:四百六十。
(2)
说一说:这个数是由( )个百和( )个一组成的,合起来
是多少?板书:四百零五。
第 106 页
(三)拨珠子,探究数的读、写法。
1.自主选择:学生自由选择黑板上的3个数:二百三十五、四百
六十、四百零五,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1)认识计数器上的数位:从右往左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和
千位等。
(2)认识计数器上珠子表示的意义:百位上表示几个几,十位上
表示几个几,个位上表示几个几。
(3)拨一拨,说一说。拨好数后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拨的。
2.写数:学生根据拨出的数写一写,重点突出当计数器上的十位
或个位没有珠子时用0占位。
(1)比一比。46和460,45和405有何不同。
(2)说一说。让学生直接说说上面每个数的组成。
3.读数。
(1)独自读:235、460和405。
(2)合作议:你是怎么读的?什么位置的零要读?
4.举例:学生例举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数,互相读一读。
5.小结:读数和写数时都从最高位起;读数时,百位是几就读几
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如果中间有一个0就直接
读零,末尾无论有几个0都不读。写数时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
就在十位上写几,哪一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都没有,就写0占位。
(四)看数轴,丰富对1000的认识。
1.数彩点。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数出例3的彩点共有多少个。
第 107 页
(1)圈一圈,数一数。学生观察,一行10个,圈出10行是100
个;之后每100个圈一圈,再数一数共有10个100,也就是1000
个彩点。
(2)比一比,填一填。对照数轴,看数轴0到100之间平均分
了多少份,(10份)每一份正好代表多少个彩点,(10个)根据对
应的彩点依次填出数轴上的数。
2.说发现。观察填好的数轴,你有什么发现?
(1)说说1000的组成。例如:1000里面有( 10 )个( 100 )
或 (100)个( 10 ),(900 )和( 100 )合起来是1000。
(2)指出950和590的在数轴上位置,并说说它们的组成。
例如950里面有( 95 )个十,( 59 )个( 十 )是
590等。
3.玩游戏。
(1)找位置。教师报数,学生找出它在数轴上位置。例如:380,8
个百和6个十组成的数,38个十组成的数等。
(2)说组成。指名学生找数轴上的一个点,其他学生写出这个数,
并读一读,然后说说它的组成。
三、分层练习,内化新知
(一)基本练习
1.教材第77页“做一做”第1题。借助小正方体,在学生理解
了1000以内数的组成基础上完成。
第 108 页
2.教材第77页“做一做”第2题。在计数器上拨数之后写数,
并说说是怎么拨的,写数时要注意什么。边操作边叙述,巩固方法。
(二)综合应用
1.9个百和3个十组成的数写作( ),读作( ),它
里面共有( )个十。
2.蜜蜂每秒约振动380次翅膀,海龟的寿命最长可达152年。
读出这两个数,并说说它们的组成。
四、联系生活,总结升华
(一)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生活中你见过哪些1000以内的数。
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和读、写法基础上,利用知识的
迁移继续学习1000以内数的组成与读、写法。在层层递进的操作中,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理解知识,培养数感;
在分层练习中内化知识,提升能力。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78例4与相关练
习。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表示数。
2.经历用算盘表示数和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
初步渗透位值思想。
第 109 页
3.了解算盘的历史,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增强
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算盘的热爱。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会用算盘表示数。
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课件、算盘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谜语揭题
(一)复习旧知:(课件出示)下面每幅图代表的数分别是多少?
并说说它们的组成。
1.
2.
3.
(二)谜语揭题。
1.猜谜语:同学们回答得真棒,那接下来我们来猜个谜语吧。
课件演示: 一座城,四面墙,
一群珠宝里面藏。
若用小手拨一拨,
噼里啪啦连声响。
2.揭课题:学生猜一猜后,教师出示算盘,并板书:认识算盘。
二、借助算盘,探究新知
(一)认识算盘
1.了解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第 110 页
(1)教师介绍名称。出示算盘,让学生观察并了解算盘的结构,
最后介绍算盘的框、梁、档和珠子。
(2)同桌互说名称,一人指另一人说。
(3)明确上珠和下珠的意义。
梁下面的珠子叫下珠,一个下珠表示1;梁上面的珠子叫上珠,
一个上珠表示5。
2.认识算盘上0~9的表示方法。
(1)1~4的表示。教师演示拨一个下珠表示1,拨2个下珠表
示2……
(2)5~9的表示。教师演示5怎么表示,5一般不用5个下珠
表示,而是用1个上珠表示。
同桌互说6~9怎么表示法,再汇报演示。
(3)0的表示。空档表示0。
(二)运用算盘
1.介绍拨珠指法。(教师演示)
2.了解如何定位。
教师先在任意档上拨9,然后让学生想想怎么拨10。通过观察,
无论用哪种方式,都必须确定个位,并做好记号。在比较中,优化方
法:通常用最右边一档作为个位。
3.用算盘记数。
(1)拨出563。
第 111 页
先独自拨,再指名上黑板演示,最后集体评价。学生拨好后在算
盘上从右往左确认个位上是几,表示几,十位上是几,表示几十,百
位是几,表示几百。看看上下珠子是否拨正确。
(2)拨出1000。
着重让学生体会个位、十位和百位都没有时是空档,千位是1个
下珠。
4.用算盘数数。
(1)先拨出99,然后边数边拨到110。让学生感受“拐弯数”
在算盘上的表示。(教师演示)
(2)先拨出497,然后边数边拨到502。(同桌合作:一生拨珠,
另一生检查,然后互换)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一)基础练习
1.教材第78页“做一做”。学生通过在算盘上拨数,进一步认
识算盘,应用算盘。
2.互动练习。同桌合作,一个学生说数,另一个学生拨数,然后
一起写数。
(二)综合应用
1.完成教材第81页第11题。学生找到相同的数后,读一读这
些数,再说一说这些数的组成。
2.讨论计数器拨数和算盘拨数的异同点。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第 112 页
(一)回顾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认为算盘拨数要
注意什么?
(二)欣赏拓展。
1.介绍算盘的历史。课件呈现第78页“你知道吗”,教师加以
介绍。
2.课件展示各种算盘,学生欣赏。
开始时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引入新
课时让学生猜谜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用算盘拨数的重点在于确
定好个位,通过比较,优化方法,先教师演示后学生操作,以便于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通过总结,让学生系统建构本课知识,体验获
得知识的成功感。同时通过介绍算盘的历史和欣赏各种算盘,进一步
激发学生对算盘喜爱,体会算盘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82~84页例5、例
6与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利用小正方体、计数器、彩星等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
位“万”。
2.在操作活动中,理解数位的意义和作用,感受万以内数的组成,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借助生活情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
情感。
第 113 页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和数位顺
序表。
教学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算盘和彩星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以旧引新
(一)复习旧知:(课件演示)
1.填一填。
(1)( )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 )。
(2) 408是由( )个百、( )个一组成的;480是由( )
个( )和( )个( )组成。
2.数一数。
(1)从八百八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
(2)数小正方体个数。下面有多少个小正方体?你是怎么知道
的?
(二)揭示课题。
除了一千,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大的数,例如南京长江大桥公
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课件演示),这节课我们就
一起认识10000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二、活动展开,探究新知
(一)在演示中感知
1.利用正方体数数。
第 114 页
(1)课件出示:复习题中正方体,让学生跟着数:一千、二千、
三千……
(2)认识一万。在学生数到九千时,教师提问:再增加一千是多
少?(10个一千)继而认识10个一千是一万。
2.利用计数器数数。
(1)教师拨学生数。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再边拨学生边数,
直到九千时问学生该怎么办。(把千位9个珠子归零,然后在万位上
拨1个珠子。)
(2)小结并板书: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万”也
是一个计数单位,它与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
(二)在制作中体验
1.制作数位顺序表。
(1)引导观察:在计数器上你发现了哪些认识的数位?。
(2)独立制作: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引导)。
(3)展示交流:引导学生说说每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
2.运用数位顺序表。
(1)写数。在数位顺序表下面写数,例如:894、309、480、
1000等
(2)读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读数,将上面写出的数对照数位顺序
表读一读。
(三)在操作中领悟
1.拨计数器,经历数数过程。(在计数器上边拨珠子边数数。)
第 115 页
(1)从一千起,一个一个地拨到一千零二十。
(2)从四千九百八十起,一十一十地拨到五千零三十。
(3)从八千七百起,一百一百地拨到九千二百。
2.圈彩星图,理解数的组成。
(1)估一估。(课件出示彩星图)让学生说说这里大约有多少颗
彩星。
(2)圈一圈。拿出准备好的彩星图,数一数,圈一圈。10个100
是1000,彩星比1000多得多时,先可以怎么圈,再怎么圈,然后
让学生动手操作。
(3)说一说。说说圈的过程,再说说合起来共有多少颗彩星。(二
千四百五十八颗)
(4)填一填。(课件演示用小正方体表示二千四百五十八)
这个数是由( )个千、( )个百、( )十和( )
个一组成的。
(5)选一选。请学生选择计数器或算盘拨出这个数。
三、实践应用,内化新知
(一)基础练习
1.教材第84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
明信片,若有学生说出32个一百、5个十和4个一时,教师也可追
问32个百是多少,(3200)也可以怎么说。(3个千、2个百)
2.教材第84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做好后说说在计数器上
是怎么拨的与每个数的组成。
第 116 页
(二)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从一千七百六十五开始,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整十
数时,开始一十一十地数,数到整百数时,一百一百地数,数到整千
数时,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总结: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二)延伸:我们认识了个、十、百、千和万,以后还会认识更
大的计数单位。
在学生认识了1000以内数的基础上认识万以内的数,利用知识
的迁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直观的操作到抽象的概括,深化对数
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引入新课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万以内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产生认识万以内数的需要,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利用计数器突破
学生遇到拐弯数时不知下一个数是多少的难点。利用彩星图让学生充
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并在最后让学生选择
工具拨数,以不同的形式理解数的意义,感悟数的组成。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5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例7、例
8与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借助计数器,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万以内数的读、写方
法。
第 117 页
2.从一般到特殊,引导学生探究并归纳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3. 通过读、写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
识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万以内数中有0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激趣揭题
(一)活动:
1.同桌互动:准备好0、0、1、4、5、8六张卡片。
(1)读数:一名学生在六张卡片中任意选3张卡片张排成一个三
位数,同桌读出这个数。
(2)写数:一名学生选3张卡片排出一个三位数读给同桌听,同
桌写出这个三位数,然后对照。
2.师生互动:教师说一个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并说说是怎
么拨的与每个数的组成。
(1)教师说数:三千七百四十五、二千零八十、六千零九
(2)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
(二)揭题:
同学们刚刚拨的数知道怎么读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究万以内
数的读法。(板书课题)
第 118 页
二、主动探究,建构方法
(一)探究万以内数的读法
1.独立探究没有0的数的读法
(1)对照计数器读数:3745
(2)交流读法:3在千位,就读三千,7在百位,就读七百,4
在十位,就读四十,5在个位,就读五,合起来就是三千七百四十五。
(3)举例试读:先在计数器上拨出4835读一读,然后教师直接
写出3699让学生读一读。
(4)小结方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是几就读几千,
百位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
2.合作探究有0的数的读法
(1)分组合作读数: 2080、6009
(2)讨论读法:课件呈现错误读法:二千八十,六千九,六千零
零九
①讨论数中间的0怎么读。针对错误读法讨论,让学生明确:中
间的0如果不读可能造成歧义,例如六千九,就不知道九在什么数位
上了;中间连续的两个0只需要读一个零。
②讨论数末尾的0怎么读。用500、1000、1500等数讨论得出:
数末尾的0都不读。
(3)汇报交流: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
有几个0,都不读。
3.尝试运用。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
第 119 页
(二)探究万以内数的写法
1.在拨数中探究没有0的数的写法。
(1)在计数器上拨数:一千三百四十二,并让学生说说这个数的
组成。
(2)对照计数器写数:千位是1个珠子,就在千位上写1;百位
上有3个珠子,就在百位上写3,十位上有4个珠子,就在十位上写
4,个位上有2个珠子,就在个位上写2.
(3)拨数试写:同桌之间互相拨数,先读一读,再写一写。
(4)小结方法:从高位写起,几千就在千位写几,几百就在百位
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
2.在比较中探究有0的数的写法。
(1)课件出示:三千零六十九、七千零一、二千七百、一万。
(2)尝试写数:让学生用刚才探究的方法写数,明确写数的本质
是写计数单位的个数,一个单位也没有用0占位。
(3)比较错误:教师选出几种典型的错误写法让学生比较,讨论
错误的原因。例如七千零一写成:701,让学生观察,此时的7在什
么数位上,7实际应在什么数位上。
(4)交流写法:请写正确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写法。
(5)小结方法: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
那一位上写0。
3.尝试运用:教材第86页“做一做”第1题。
三、实践应用,内化方法
第 120 页
(一)基础练习
1.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读出生活情境中的数,
巩固读数的方法。
2.教材第86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写出生活情境中的数,
巩固写数的方法。
3.教材第86页“做一做”第2题。在数轴上表示数,理解10000
里面有多少的100,初步感知数的大小。
4.由5个千和4个一组成的数写作( ),读作( )。
(二)同桌互动
准备好0、0、1、4、5、8六张卡片。
(1)读数:一名学生在六张卡片中任意选4张卡片张排成一个
四位数,同桌读出这个数。
(2)写数:一名学生选4张卡片排出一个四位数读给同桌听,
同桌写出这个四位数,然后对照。
四、全课总结,比较方法
(一)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比较:和10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比较,你认为读、写
万以内数的时要注意什么?
从一般数到特殊数的探究过程中,注重直观到抽象地过渡,例如
在“举例试读”环节有意设计两个数,一个通过计数器拨出,一个则
直接呈现,让学生明白读数的本质是根据数位顺序读出计数单位的个
数,从而让学生能抽象概括出万以内数的读法。
第 121 页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6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90页中的例9与
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
索过程,掌握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
大小。
2.在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类比
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
有条理的思考。
3.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增强学生从现实
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
识,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贴近生活,激趣导入
(一)情境激趣。
课件出示彩电图:
老师想买一台彩电,逛了两家商店,发现我看中的同一型号的TCL
彩电在A商店售价为1980元,在B商店售价为2015元。
第 122 页
1.请你帮老师比一比,在哪家店里买比较便宜?(A商店)
2.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1980<2015)要比较哪家商店的彩
电便宜,就是比较1980和2015的大小。
(二)揭示课题。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以内数
的大小比较》,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尝试比较
1.课件出示第90页中的情境图(图如下):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自主选择两种电视机比一比价格。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比较的结果和比较的方法在小组
内进行交流。
(二)分析交流,归纳方法
1.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940和1899的大小。
(1)找一找: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之处?(三位数、四位数)
(2)比一比:这两个数谁大谁小?
(3)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说出你的想法。
可能有以下情况:
①数的顺序:因为940在1899的前面,所以940<1899。
②位数的多少:因为1899是一个四位数,940是一个三位数,
四位数都比三位数大,所以940<1899。
第 123 页
③数的组成:因为940由9个百和4个十组成的,1899是由1
个千、8个百、9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所以940<1899。
④找中间数:因为940比1000小,1899比1000大,所以
940<1899。
(4)议一议:同学们找出了那么多比较的方法,组内讨论一下哪
种方法比较起来最简捷?
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位数不同的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位数多
的数大。
(5)练一练:还有哪些同学也找到这种情况的?学生汇报,然后
全班练习。
940○1350 940○2365
2.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1)位数相同,最高位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1350和2365的大小。
①质疑:这两个数和前面比较的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像这样的两
个数该怎样比较呢?
②讨论:比较方法。
③汇报:你是怎样想的?(1350最高位上的1表示1个千,2365
最高位上的2表示2个千,1个千比2个千小。)
④小结:位数相同,最高位不同的两个数,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
个数大。并形成板书。
(2)位数相同,最高位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第 124 页
比较1899和1350的大小。
①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比较方法。
②学生汇报比较方法。
③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位数相同,最高位也相同时,就比较下
一位,以此类推,直到比出大小。
3.师生小结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把图中四种电视机价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形成方法。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快速比较。请大家把比较的符号写在本子上。
1020○999 398○402 5940○5230 9812○
9182
7878○8787 5667○5680 1111○1119 587○
5870
课件逐个出示,学生记录,然后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2.教材第92页第1题。
先让学生和同桌说说,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两个3在不同
的数位上表示数的大小是不同的。
3.教材第92页第2题。
第 125 页
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比较的方法。
(二)思维训练
1.教材第92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讲解时可以借助数轴来分析,帮助
学生理解“多得多”、“少一些”。
2.数学游戏:抽数字卡片组数。
出示数字卡片,从中抽出了4、8、7、1,用这四个数字组成一个
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最小的呢?你能组成第二大的或第二小的
吗?
3.□里最大能填几。
45□<458 362>□79 764>7□1 1000>□99
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今天我们学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你有什么收获?在大小比较
时要注意什么呢?
创设“比较电视机价格大小”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选择
所研究的问题,在交流、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并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
较的方法,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7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91页中的例10与
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第 126 页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结合数
线图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会近似数在生
活中的作用。
2.在实际情境的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近似数的方便、好记的优
点,突出近似数的现实意义,体会到近似数的价值。
3.通过游戏、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猜测方法,培
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感知近似数
(一)游戏一:数数。
1.2997、2998、2999、( )、( )、( )。
2.636、637、638、( )、( )、( )。
3.( )、9298、9299、( )、( )。
(二)游戏二:猜数。
出示一些小棒。
1.猜一猜:让学生充分地、大胆地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
提示“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直至猜出近似的根数。
(大约40根)
第 127 页
2.数一数:指一名学生数出小棒的根数,板书准确的根数。(38
根)
(三)导入新课。
像这样大概的数就是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近似
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中体验近似数
(一)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课件出示第91页中的情境图:
1.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质疑讨论:(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
(1)这两人关于运动员人数的说法有什么不同?(9985是准确
数,10000是近似数。)
(2)9985真的接近10000吗?
3.学生汇报,明确意义。
(1)借助数线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求近似数的方法,课件出示数
轴图:
(2)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近似数比较接近准确数。)
4.辨析准确数和近似数。
(1)某小学的学生大约1600人。
(2)某小学二年级有学生417人。
(3)某公园里大约摆放1000盆花。
(4)某小学图书室综合类图书有2912本。
第 128 页
(二)体验近似数的特点。
课件出示: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大约是260人,4月份大约用水500
吨,4月份用电约2000 千瓦时。
1.观察思考:上面的近似数有什么特点?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
流,然后全班交流。
2.归纳总结:近似数一般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三)体会近似数的优点。
1.比较:上面的近似数和准确数,哪一个更容易记住?
2.小结:由于近似数一般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它比较好
记,所以近似数在生活中运用广泛,有时不需要用准确数,我们只需
要用近似数就可以了。
(四)找生活中的近似数。
1.说出下面信息中准确数的近似数。
(1)某小学二年级有学生417人。(看成整百数,约是400;看
成整十数,约是420。)
(2)某小学图书室综合类图书有2912本。(看成整千数,约是
3000;看成整百数,约是2900;看成整十数,约是2910。)
2.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准确数和近似数。
三、反馈中深化近似数
1.写近似数。
(1)教材第9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重
点说明:“3198”求近似数的不同方法。
第 129 页
(2)教材第93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求每个
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3)教材第93页的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说
明:“1506”的近似数应该为1500。
2.猜数游戏。(根据近似数猜价格)
游戏规则:老师说出一个近似数,然后就开始猜,老师提示手中
的数比你猜的数大还是小,同学们再根据这个提示继续猜直到猜对为
止。
(1)一部手机的价格是752元。(告知学生:一部手机的价格
大约750元。)
(2)一台电脑的价格是2998元。(告知学生:一台电脑的价格
大约3000元。)
四、总结中内化近似数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数──近似数,你有什么收获?在求一个
数的近似数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通过情境的创设,借助数线图的直观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近似数
的含义与近似数的求法,让学生在经历不同的活动亲身体会到近似数
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8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95页中的例11、
12与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第 130 页
1.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自主探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理解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到算法的多样化,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3.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一)呈现情景。
课件出示电器商场的情景图,然后呈现电脑和冰箱的图片和价格
(如下):
(二)提出问题。
1.找一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说一说: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1)买电脑和冰箱一共要花多少钱?
(2)冰箱比电脑贵多少钱?(电脑比冰箱便宜多少钱?)
3.试一试:尝试列式。(1000+2000、2000-1000)
(三)导入新课。
像这样整千数相加减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二、自主探究,获取算法
(一)探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算法。
1.解决问题(1):1000+2000=
(1)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学生汇报算法:
预设算法如下:
①数的组成:因为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就是3000,所以
1000+2000=3000。
②类推:因为1+2=3,所以1000+2000=3000。
③计数器:借助计数器来拨数,最后得出1000+2000=3000。
(3)算法优化: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算呢?
2.解决问题(2):2000-1000=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2)交流算法:你是怎样算的?
算法预设如下:
①数的组成:因为2个千减去1个千是1个千,就是1000,所
以2000-1000=1000。
②类推:因为2-1=1,所以2000-1000=1000。
③计数器:借助计数器来拨数,最后得出2000-1000=1000。
④想加法:因为1000+1000=2000,所以2000-1000=1000。
(3)算法优化: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算呢?
3.与时练习。
第 132 页
计算:
200+400= 600-400= 3000+6000= 9000-300
0=
指生回答,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算法。
1.课件出示:80+50= 130-50=
2.学生尝试解答。
3.交流算法。
预设算法如下:
(1)80+50=
①数的组成:因为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所以
80+50=130。
②类推:因为8+5=13,所以80+50=130。
(2)130-50=
①数的组成:因为13个十减去5个十是8个十,就是80,所以
130-50=80。
②类推:因为13-5=8,所以130-50=80。
③想加法:因为50+80=130,所以130-50=80。
4.算法优化: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算?
5.与时练习。
计算:70+50= 120-50= 800+900= 1700-900=
指生回答,重点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算法。
第 133 页
(三)比较算法。
今天学习的这两种情况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之处?计算时应注意
什么?
三、实际运用,深化算法
(一)基础练习。
1.游戏一:捉老鼠。(教材第97页第1题。)
课件逐个出示,让学生进行选择,并指生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游戏二:小猴送信。(教材第98页的第4题。)
课件先出示邮箱,再逐个出示每个信封上的算式,指生进行投递
信件,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游戏三:猜数。(□后面藏着几。)
500+□=800 □+70=210 7000-□=2000 □-60=60
(二)综合运用。
1.教材第96页第2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指生说出从图中获得的数
学信息。
(2)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分析数量关系、说明计算
方法。
2.教材第97页第2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指生说出从图中获得的数
学信息。
(2)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
第 134 页
(3)全班交流。重点:分析数量关系、说明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你有什么收获?在
实际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在已有“整十数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
习“整百、整千数加减法”,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迁
移类推的方式自主探究算法,通过算法的比较分析实现算法的优化,
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9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96页中的例13与
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加、减法估算的策略来解
决问题,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估算的价值。
2.经历探索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体会
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灵活解决生活中的
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用加、减法的估算解决问题,体会算法多样
化。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课件等。
第 135 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算一算。(口算下面各题。)
300+900= 1000+5000= 800+200= 8000-
5000=
700-400= 160-90= 1500-800= 1000-30
0=
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并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算法。
(二)估一估。
1.红星小学有学生1203人,约有( )人。
2.一部电话机的价格是358元,约有( )元。
3.一辆摩托车的价格是5015元,约有( )元。
4.一台冰箱的价格是2495元,约有( )元。
指生进行估计,并让学生说说估计的方法。
(三)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用加减法、求近似数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估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的情境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该怎样解答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第 136 页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组内交流想法。
2.学生汇报、交流算法。
预设算法如下:
(1)笔算。
①想法:把358和218加起来,看有没有超过500。
②质疑:358+218会计算吗?(不会算,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三位
数加三位数的笔算。)
(2)估算。
方法一:因为电话机的钱超过了300元,电吹风的钱超过了200
元,300+200=500(元),所以带500元钱肯定不够。
方法二:500元买了300多元的电话机,剩下不到200元,肯定
不够买电吹风。
方法三:500元买了200多元的电吹风,剩下不到300元,肯定
不够买电话机。
3.算法优化: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解决呢?与同桌说说你喜欢的
方法。
(三)尝试练习,巩固算法。
问题:带700元够吗?
1.学生独立解答,组内交流想法。
2.学生汇报,交流算法。
方法一:因为电话机不到400元,电吹风不到300元。400+300
=700(元),所以带700元肯定够。
第 137 页
方法二:700元买了不到400元的电话机,剩下的钱超过300元,
肯定够买218元的电吹风。
方法三:700元买了不到300元的电吹风,剩下的钱超过400元,
肯定够买218元的电话机。
3.算法优化: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解决呢?与同桌说说你喜欢的
方法。
三、实际运用,深化算法
(一)连一连。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二)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第5题。
(1)学生仔细读题后,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想法。
(2)全班交流,让算法不同的学生都来说一说,重点说明:第2
问是求几千人?
(三)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想法。
(2)全班交流,让算法不同的学生都来说一说,重点:估算的方
法。
(四)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第7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指生说出从图中获得的数
学信息。
(2)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算法。
第 138 页
(3)全班交流,让算法不同的学生都来说一说,提示学生:“要
包装3盒礼物”是多余的条件。
(五)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指生说出从图中获得的数
学信息。
(2)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让算法不同的学生都来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遗憾?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基于学生已有“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和“求一个数的近
似数”的知识,学习“用估算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经历想一想、说
一说等活动,亲身体会到在用估算解决问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
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01、102页与相关内
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
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 139 页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
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
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
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
肥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
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
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
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第 140 页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
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
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
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
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
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
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
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
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
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第 141 页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
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
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
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
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
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
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
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
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第 142 页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
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
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
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
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
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第 143 页
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
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
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
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
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
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
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
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
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 千克 = 1000 克
第 144 页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
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
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
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
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
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第 145 页
(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
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
(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
(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
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
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
受并认识质量单位。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
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
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再运用形
成的质量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广角──推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09页例1与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第 146 页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理
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梳理信息,学会简单的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
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
验。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表达推理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一)学生游戏,猜物体验
1.“随意”猜。
老师两手握拳,一上一下放好。让学生猜一猜上面手中有什么礼
物?下面手中有什么礼物?
2.“犹豫”猜。
教师提示:礼物是橡皮和转笔刀。让学生再次猜上面是什么?下
面是什么?
(二)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领悟新知
(一)动态演示,呈现问题
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呈现例1。先出示“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
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再分别出示小红、小丽说的话,最
后出示问题。
(二)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1.引导审题: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思考:他们三人分别拿的是什么书?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记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
3.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互动互议,精讲点拨
1.全班交流。
预设1:阅读思考后直接得出结论 。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预设2:连线法。
引导学生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根据每一个条件分别连线。
预设3:表格法。(如下图,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数 学 语 文 品德与生
活
小 红 × √ ×
小 丽 × × √
第 148 页
小 刚 √ × ×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方法,求同引思
1.思考:为什么几位同学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时都从“小红拿的
是语文书”开始?(让学生体会,由“小红拿的是语文书”的条件将
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推理,即“小丽和小刚拿的是数学和品德与生活
书”,因此由三个人拿三本书转化成两个人拿两本书。所以推理首先
要抓住关键的信息,层层分析,最终推导出结论。)
2.追问:你为什么能肯定小丽拿了品德与生活书,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结:推理时一般先找到最关键的条件,由这个条件往往能
直接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的推理。实际
推理的时候,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 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第109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学生读题后在书上完成,完成后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
的。
(二)变式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3题。
完成后着重让学生思考“你先确定谁?为什么?”
(三)游戏拓展
第 149 页
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拿出3样文具,在组内设计“猜一猜”
的游戏,先在组内玩,然后全班表演,请其他同学猜。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一)本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二)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
律,本课的学习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
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体会逻辑推理的含义,学会推理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三个不同层
次的猜物活动中,充分体验到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唤起学生已
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广角──推理》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页例2与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等活动,让学生用推理解决一些简单游戏中的
数学问题,从而经历稍复杂的推理过程。
2.让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不断尝试、调整,学会按一定的方法进
行推理,进一步体验推理的作用。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
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第 150 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与有条理地进行数
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作好铺垫
(一)接受挑战,练习引入
1.下面的方格中只能填1~4四个数,你能很快猜出A是几吗?
2.哪一个表格中可以直接确定A是几?
(二)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我们在推算第四个数的时候,哪行或哪列空格里出现了三个不同
的数,我们就能确定第四个数是几,而空格越多的,我们越无法确定。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种数学思想解决新的问题。
二、问题导思,领悟新知
(一)动态演示,呈现问题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先呈现例2的文字信息,再呈现表格。
(二)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1.学生读题。
2.思考: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你想提醒同
学们在填写时要注意什么?
3.学生交流。
(三)互动互议,精讲点拨
1.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确定B是几呢?
第 151 页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3 2
A B 2
3
1
(1)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
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2)引导学生发现:哪一行或哪一列出现了哪三个不同的数?(A
所在的行和列)
(3)推理明确:A的竖列另两格分别是1和3,A可能是几?(2
或4)再看A的横行另两格是B和2,A只能是几?(4)
(4)将数字填入表格。
3 2
4 B 2
3
1
(5)学生按照以上方法自主探索B是几,并将数字填入表格。
全班交流说说怎样确定B是几的?
3 2
4 1 2
第 152 页
3
1
4.根据刚才推算的方法,你能填出其他方格中的数吗?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体会推理方法。
(3)师生小结,明确思路:先找已知三个不同数的,确定第四个
数,依次推出结论。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第110页“做一做”。
提醒学生先找出已知三个不同数的行和列,再进行推理,再次明
确推理的思路。
(二)变式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6题。
同桌两人可以先讨论再完成,汇报时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填法一一找出来。
(三)拓展练习
完成教材第110页的思考题。
提醒学生可以用上节课画表格的方法解决,集体交流时请学生说
说排除的过程。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第 153 页
(二)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还有什么困惑的地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
作、观察等活动探索数字的排列规律。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借助符号、
运用排除法进行推理。教师通过适当的启发,让学生在自主尝试、调
整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学生经历困惑、失败的过程,更能体验到成功
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积累推理的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
全面地思考问题,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
二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4页总复习与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
关系。
2.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构建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知识体系,培
养思维能力。
4.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
趣。。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巩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巩固同级、不同级与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深化对
运算与其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第 154 页
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知识,逐步学
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一)游戏活动: 教师选12个小朋友上台。
1.分组。让其他同学给他们分分组,要求每组人数同样多,且每
组不止1人。(可以每组2人,分成6个组;可以每组3人,分4
个组;可以每组4人,分3个组,可以每组6人,分2个组。)
2.抢答。分好组后,开始抢答游戏。( 课件依次演示:)
七八( ) ( )三十 ( )八十一 四八( )
54÷9=( ) 35÷( )=7 ( )÷8=9 ( )÷
2=5
(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板书
课题)
二、回顾梳理,构建联系
(一)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1.课件出示:
(1)16枝铅笔,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多少只?
(2)16枝铅笔,每8枝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3)16枝铅笔,装在7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枝?还剩几枝?
2.学生分析后列式并计算。
第 155 页
3.学生汇报
(1)三道题如何列式,为什么用除法列式?
(2)计算时用什么乘法口诀?
(3)第三题余数是多少?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4.学生自主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并解答。
例如:每3枝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5.说一说: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异同。
6.练一练:
(1)出示习题:如果每枝铅笔8角,小英带了6元钱,她最多
能买几枝?还剩多少钱?(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2)汇报交流,并说说用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3)比较: 60 ÷8=6(枝)……12(角)
60 ÷8=7(枝)…… 4(角)
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第一种错误的原因,为什么不能剩余12
角,(因为12角里面还有1个8角,还能买一枝铅笔。)从而进一
步理解为什么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二)复习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128-64+36 6+18÷3 48÷8×6 8×
(36-29) 64-40÷8
(1)说一说:先请学生说说这些混合运算的顺序。
(2)分一分:让学生将这些算式按运算顺序进行分类。
如:第一类: 128-64+36 48÷8×6
第 156 页
第二类: 64-40÷8 6+18÷3
第三类: 8×(36-29)
(3)根据分类结果分别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举出类似的例子。
2.练一练:
(1)课件出示: 18-6÷3 (18-6)÷3 18÷6×3 18-6
×3
(2)学生计算。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先看运算顺序,然后计算。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结合直观图巩固对除法与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沟通两者间的
关系。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巩固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强化试商的技能。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以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的方式,突出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
序的巩固,同时培养认真审题的能力。
(二)实践应用。
1.40个图形如下排列:
……第34个图形是( ),
40个图形中有( )个。
第 157 页
2.小晨准备用一星期(7天)看完一本60页的图书,第一天看
了12页,剩下的平均每天看几页?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
还有哪些疑问?
在问题中经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整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
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计算的方法;在对比中明辨混合运算的顺序,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能力。
二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9页总复习与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知识的整理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读写
数、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的方法、整百
(整千)数的加减法等方面的知识。
2.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万以内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
化,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
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求近似数的方法与整百、
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万以内数的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第 158 页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 、回顾中形成知识
(一)猜数引入。
1.由3、0、0、9组成的一个四位数,最高位上是9,读数时
且读一个零,猜一猜这个数可能是多少?(9003、9030)
2.你知道这是哪个单元学的知识吗?(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
你能说出《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哪几方面的知识吗?
(二)形成知识体系。
1.学生交流《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的主要知识点。
2.学生汇报主要的知识点,遗忘的部分加以点拨。
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整百(整
千)数加减法。
二、整理中掌握知识
(一)情境一:
课件出示商场里6款液晶电视机,价格(单位:元)分别是:4986、
6800、5008、7060、10000、5086
1.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
(1)写一写:教师报价格,学生在纸上记录,然后课件逐个出
示价格,学生校对。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方法,写数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 159 页
强调:写中间有零或末尾有零的数时要注意数的中间或末尾写几
个零。
2.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读一读:指生读出课件上液晶电视价格的数,边读边纠正
读法。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诀窍。
强调:不管中间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
读。
(3)比一比:读数和写数有什么共同点?(读数和写数时都从高
位起。)
3.复习数的组成。
(1)贴一贴:根据教师的问题,指生依次在黑板上贴出数位顺
序表。
右起的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是什么位?
第四位是什么位?第五位是什么位?
(2)说一说:指生说出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3)想一想:数位顺序表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拨一拨:指生利用数的组成介绍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
其他的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并说出价格。
4.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1)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两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进行比较大小,
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
第 160 页
(2)指生汇报,交流大小比较的方法。
板书有代表的几组:6800○10000、4986○6800、5086○5008
(3)归纳总结大小比较的方法: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比起,最高
位上大的数大,最高位相同,依次往下比……
(4)把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近似数的方法。
(1)猜一猜:老师选定了一款,这款的价格比6800元多一些,
比10000元少得多,你知道老师选的是哪一款吗?
(2)说一说:4986、5008、7060、5086的近似数分别是多少?
(二)情境二(复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商场里其他电器的价格:
电吹风:260元 电风扇:180元 空调:3000元 洗衣机:2800
元 冰箱:3600元
1.根据上面电器的价格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2.学生汇报,板书有代表性的算式并指生说出算法。
(1)260+180=440(元)
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加18个十等于44个十,也就是
440)。
(2)260-180=80(元)
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减18个十等于8个十,也就是
80)。
第 161 页
(3)3000+2800=5800(元)
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加28个百等于58个百,也就是
5800)。
(4)3000-2800=200(元)
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减28个百等于2个百,也就是
200)。
三、练习中深化知识
(一)基础性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模型独立读写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然后
全班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数的组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求近似数的方法。
4.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用不同方式表示
数的方法。
(二)综合性练习。
1.按规律填数。
(1)_______、2996、2997、2998、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3910、3920、______、3940。
第 162 页
(3)_______、5800、5900、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填上合适的数。
3.按要求组数。
用3、7、0、0组成不同的四位数。
(1)只读出一个零的数有( );
(2)不读零的数有( );
(3)最大的四位数是( ),最小的四位数是( )。
四、梳理中内化知识
今天我们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你又有什么收
获?还有什么疑问?
复习课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复习过
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经意地参与到知识整理的活
动中,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5页总复习与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回顾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正确区分平移与对称现象。
2.在操作中,体会对称、平移与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
美,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第 163 页
3.经历数据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巩固用统计
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
观念。
教学重点:
1.体会对称、平移与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辨认。
2.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
教学难点: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与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图形的运动
(一)回顾整理,梳理知识。
1.关于图形的运动,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并指出它的对称轴。
3.利用手中的图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体会区别。
(二)动手操作,沟通联系。
1.猜一猜、想一想
(1)出示:
猜一猜:按照画的痕迹去剪,打开后是什么呢?
(2)出示:
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怎样剪出来?先怎样折,再怎样剪?
(3)你会做风车吗?(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制作步骤)
2.剪一剪、做一做
小组四人合作,组长自己设计一个图形剪一剪,其余三人分工各
选其中一种剪一剪、做一做,做完组内交流。
3.说一说,描一描
(1)在你剪的图案中,有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有,和你的同桌说
一说,并用彩笔描出它的对称轴。
(2)全班汇报,复习对称。(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不同作品)
4.找一找,比一比
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旋转现象吗?
(小花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成图形的平移;笑
脸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又可以看成图形的旋转;风车则是物体
的旋转现象等。)
(三)联系生活,完善认知。
1. 出示:
2.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和旋转现象吗?
3.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以与平移和对称现象,并记录下来。
二、复习数据收集整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你们有的在生活中找到对称现象,有的找到
了平移现象,还有的找到了旋转现象,以你们记录的第一条为准做一
项调查。
(一)收集整理数据
可以怎样收集全班同学的数据?(举手、画正字等)
1.根据上面调查的结果设计统计表,记录数据。
现象对称平移旋转
人数
2.分析数据
(1)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通过这次调查,你有什么感受?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
巩固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2.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0题。
巩固复习平移、旋转现象。
3.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1题。
巩固数据收集整理。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小小设计师(机动)。
要求:
①画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基本图形。
②根据你画的基本图形,运用平移、旋转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③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④集体交流,展示自己设计的图案说说设计过程。(实物投影)
第 166 页
本课是总复习的第三课时,在学生对图形的运动和数据收集整理
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因此本课教学目标
的定位不仅在于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更侧重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初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复习后与时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在
交流收获中自我评价。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创造美丽
的图案,在创造中感受图形的变换之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
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
二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9页总复习与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
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
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
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
第 167 页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
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第 168 页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
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
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
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
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与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
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
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第 169 页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
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
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
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
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第 170 页
好吃是什么意思线翻译读音海词日语词典-e blocks
更多推荐
小学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