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的英文怎么说-fuck off
2023年9月28日发(作者:犹豫反义词是什么词)
小学数学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
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作者。这是对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育观念上的要求。
结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征,数学教学的要求有一定的层次性。如:在第一学段,要紧密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
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
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
愿望;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
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第二学段,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
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
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
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第三学段,
则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一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
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
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
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
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
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一般说来,数学教学应是结合教学
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师素质的实际进行数学活动的一个生动、活泼、有创意的过
程。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对此数学课程标准分学段以建议的方式给
予了说明。
1.第一学段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
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
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例如,
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两个同学一组做猜数游
戏。甲:我想了一个两位数,你猜猜是多少?乙:这个数比50大吗?甲:对。乙:比70
小吗?甲:对。乙:比60大吗?甲:不对。乙:比56大吗?……与此同时,学生还能感受
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渗透着朴素的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
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
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
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例如,旋转转盘,指针落在阴影区域(圆中1/6的扇形)的可能
性大,还是落在白色区域的可能性大?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讨
论,交流自己的感受,渗透概率的思想。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
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
学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如下的开放性问题。例如,27人租车去某地,
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8人,另一种车可乘4人。请学生给出3种以上的租车方
案;如果第一种车的租金是300元/天,第二种车的租金是200元/天,那么哪种方案费用
最少?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本学段,教师应组织学
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2.第二学段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
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
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
本技能。例如,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
一些实际问题。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答案接近自己的年龄?(①500分;②
500周;③500时;④500月)学生可能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猜测。此时,教师可以进一
步引导学生如何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准确的或比较准确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要进行必
要的计算,从而体会计算的必要性,在具体的计算中,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
又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
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
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
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在方格纸上确定适当的单位距离,标出相对
位置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
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例如,在
下面的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有怎样的规律:3,5,7,______,_____,
_______。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并在
全班进行交流。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只要学生给出一个答案,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就应该
给予肯定。下面是学生可能给出的一些答案:在横线上依次填入9,11,13,形成奇数列;
在横线上依次填入11,17,27,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减1;
在横线上依次填入27,181,4879,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积减
8,等等。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寻求数的规
律的能力,比单纯地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有挑战性,也更有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
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
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3)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
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例如,一本书12元,全班48人,
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教学中应充分鼓励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可以是10×
50=500,认为500元左右;也可以是12×50=600,不到600元;还可以是10×48=480,
肯定比480元多。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
会。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
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
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
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可以出示带有实物图的问题:一箱汽水24瓶,18箱汽水有多少
瓶?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瓶,然后再设法算出结果。
(4)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
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
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例如,让学生通过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
程,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
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以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小数的性质》
(一)案例A:联系生活,教师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购物中见过小数吧!大家相互交流一下。(交流购物中标签上的小数)
生:一个文具盒标价6.50元。
师:那你买这个文具盒付了多少钱?
生:6元5角,也就是6.5元。
师:这说明6.50元=6.5元。它们为什么会相等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案例B:联系生活,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有购物的经历,你们还记得所买物品的单价和实际付的钱数吗?
生:一个文具盒标价6.50元,我买它时付了6元5角,也就是6.5元。
师: 标价6.50元,而你付6.5元,商家不吃亏吗?
生:不吃亏,因为6.50元=6.5元。
师:其他同学也遇到过这种现象吗?
生:一包薯片标价2.00元,我买它时付了2元。2.00元=2元
师:看来这种现象在生活中还真不少。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6.50元=6.5元,2.00元=2元?为什么后面的零的可以去掉?
师:是啊!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现象,它里面却隐藏着一个数学规律。
这个规律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发现它。
(三)反思:
1、案例A教师联系生活,让学生交流购物中的小数,问题较大,不能引起学生有目的地思
考。另外,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很好地审视生成的资源6.50元=6.5元,学生只是从表面顺着
老师的提问走,没有做进一步的思考。
2、案例B依然是联系学生购物这一经历,但教师问“标价6.50元,而你付6.5元,商家不
吃亏吗?”这一问让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一个层次,学生只能借助经验知道6.50元=6.5元,
2.00元=2元。但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6.50元=6.5元,2.00元=2
元?为什么后面的零的可以去掉?当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时,其实已对小数的性质有了初步
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出生活现象里隐藏着数学规律,然后和学生一起去探索。
3、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仅要考虑联系生活,激发兴趣,更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
观察生活,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二、提出问题的教学案例:《买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一年级下册
(一)案例A
创设情境后
师:你们能根据以上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比×多几本?
师:好的,还有吗?
生:×比×多几本?
师:还有不同的提法吗?
生:×、×、×、×一共多少本?
师:两个相加的问题还能提吗?
生:×和×一共多少本?(得出要解决的问题)
(二)案例B
创设情境后
师:你们能根据以上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比×多几本?
师:还是这两本书,你能提一个加法问题吗?
生:×和×一共多少本?(得出要解决的问题)
师:像这样的问题,你还能再提吗?
生:……
师:这个问题同学能解答吗?
(三)反思:
1、在案例A中,以一句“还有吗?”来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的回答基本限于第一位
同学的思路作简单的复制。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引导没有到位,语言单一;没有及
时引导;没有及时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
2、在案例B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引导,要求能否用同样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
题,这样就促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避免思维的简单复制。从课堂教学的进程来看,
案例B比较快地切入到两位数的算法研究,从而避免了案例A中学生看似反映热烈,实质
却迟迟进不了课堂主题,学生的思维也往往在同一个层次作简单重复的现象。
3、课堂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但不能完全放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时介入,把握
时机,当问则问,并注意实效性。
三、解决问题中的案例:分桃子—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三年级上册)
(一)案例A:
1、呈现例题:计算48÷4
5、教师不得不自己讲授基本的计算方法。
(二)案例B:
1、呈现例题:计算48÷4
2、学生自主活动:用小棒代替桃子,分一分。并交流结果
3、结合直观操作的过程及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口算。
4、结合口算过程,教师讲授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三)认识分数的教学案例
1、创设情境后,提出问题:怎样表示一半?
2、学生折、剪。(用直观的方式表述)
3、画直观图。(用半直观半抽象的图形语言表述)
4、教师引导学生从感性经验中创生数学符号。(用数学符号这种抽象的方式表述)
怎样用数来表示一半?
(1)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学生创生出不同的数学符号)
(2)师小结:同学们创造了这么多的表示方法,大家的创造都有道理。为了便于交流,我
们统一表示成 ,板书分数符号。
(四)反思:
1、案例A中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小组讨论都是缺乏引导的。对于除法的笔算,从形式上分析,
与加减乘三种运算的笔算过程有很大不同,学生如果没有自学过课本,一般不会想到,原有
的加减乘三种运算的笔算经验只会带来负迁移。对于一种全新的知识,由于教师没有给予适
当的引导或讲授,所以学生碰到困难是很自然的。
2、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二分之一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个性化再创造的过程,逐步组织操作,
画图等活动让学生积聚感性经验,凭借直观操作和图形展开思维,形成的认识成为后续学生
的“生长点”。当让学生自主创生新的表示方法时,学生都能有意义地进行个性化的符号表
示,水到渠成地进行抽象思维,再在教师的引领下有意义地建构起抽象的分数二分之一。
3、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
键就在于既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的正确引领是
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4、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这个过程是
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结论的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教师应遵循认知规律,引领学生展开“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的概括式学习过程,经
无论什么的英文么翻译么英语怎么说-国内外新闻
更多推荐
小学数学意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