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摘要:通过创设生活的教学情境,挖掘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探究 数学教学 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作为工具学科,它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让其感悟数学的魅力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边:“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
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之大,万万不可忽视。小学阶段要注重良好学习数学习惯的培养,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
1.1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既是获得外界信息、吸取知识、学好数学的基本的保证,又是一个人举止文明礼貌的体现。教师可采取以下方式来进行培养。
第一,让学生听懂数学知识。第二,教师自己讲话不要重复罗嗦,要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带头做到。久而久之,学生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去全神贯注地倾听别人的讲话。
1.2培养学生善于整理的好习惯
数学知识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逻辑性,它的发展总是环环相扣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会学数学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整理、归纳、概括的人,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善于整理和总结的习惯。
1.3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好习惯
教师要为孩子们“疑”的释放创设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问,大胆地怀疑、猜想。
1.4培养学生善于自我评价的好习惯
通过评价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它体现了一种主人翁的学习精神。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查、自我验算和自我评价的学习习惯。
2 让学生学会数学学习的多种方法,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让孩子们在学习的海洋中主动探究、亲身体验、自我感悟。这是孩子获得真知,学会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2.1在提问中发现数学
在数学课上,要有意识地把时空让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提出一些喜欢研究的问题共同探索。例如,在每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新的概念学习之前,向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天的教学,你己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了解些什么?”使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能让学生有自由探索学习的空间。
2.2在探索中学习数学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自己去发现。”因此,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探索过程中去感受成功的喜悦,合作学习的快乐。
2.3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例如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中,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柯城一家公司贴出了招工广告:本公司急需招聘员工15名,年龄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凭,每月平均工资1200以上。而一位受聘者第一个月工资只有1000元。他告公司违法,没履行合同。你认为这位员工的官司能打赢吗?这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具有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工作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创设多种生活情境,感受生活处处充满数学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感受到教师所教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是能灵活运用的。
3.1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欲望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新课导入中创设生活情境。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教《认识人民币》一课时,首先老师用多媒体出示超市购物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注意,便问学生:“去超市买东西要用到是什么?”学生就会说是人民币。于是,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这样课堂就活跃起来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教材例题中创设生活情境。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并最终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教《乘法应用题与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超市购物结帐时的清单,从清单上找到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认识到“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这样就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从而有助
于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创设生活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认识人民币》一课时,笔者创设了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用人民币按出示
的物品标价付给小组中的收银员,收银员按标价收钱并负责找钱,其他学生评价他们的交易是否正确。这样用模拟的生活体验把人民币的应用掌握起来,让学生通过买卖物品,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2解读生活数学,感受数学生活
著名数学家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才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教“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比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面饼重65克,调料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激发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3强化应用意识,促进数学生活化
生活化意识,就是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学以致用,是教学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1)巧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生活中有无数的数学问题等着开发、利用。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例如,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后,让学生给自己的相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了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父母计算房屋的面积,计算地板砖的数量和购买所用的钱。这样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预算能力,又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2)优化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例如,在教“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观察椅子;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观察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三角形可不可以?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能应用于生活,让生活更便捷、更美好,以此使学生更热爱生活。
(3)灵活运用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安排“游乐园中的数学问题”、“最佳设计方案”等小课题研究,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生活,学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