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思想》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
统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体现象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动规律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是对总体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的总称,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最有效的工具。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数学知识和应用技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而统计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人教版教材中每册都安排了《统计》单元,统计知识的教学贯穿了整个小学六年的数学教学,每册的教学内容之间紧密联系,体现知识的连贯性;不同年级的统计教学还体现出知识的循序渐进。
小学五年级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中位数和众数,认识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会看、分析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根据数据
的变化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让学生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这三者的不同的特点。使学生明白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用它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能够充分地反映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吗,在统计推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在一组数据的数值排序中处于中间位置,在数据分析中扮演“分水岭”的角色,由中位数可以对事物的大体趋势进行判断和掌控。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率的考察,它的大小仅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多次重复出现的数,这个数就是众数,它能够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找一组数的中位数,找中位数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常规办法,先将这组数据排序,然后根据数据的个数是奇数个,中位数就是排序后第(个数+1)÷2个,若数据的个数是偶数个,中位数就是排序后第(个数÷2)个与第(个数÷2+1)个的平均数。第二中方法,就是对一组数据中数的个数比较多,每个数重复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少,可以先将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出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再将出现的数进行排序,根据前面的方法,你能很快地找到一组大数量的数据的中位数。在众数的认识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有的数据肯能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众数,有的数据可能没有众数。
    折线统计图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如何看图。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学会看图,能够根据图的倾斜度判断数据增减变化快慢。根据所描点的高低可判断数据的大小。能根据图折线的上升与下降,进行合理的推测。折线统计图的应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学习教师可当作综合实践课来上,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过程。

更多推荐

数据,数学,学生,统计,数量,进行,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