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奇数与偶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奇数与偶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例2,是以探索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利用算式表征问题理解题意,通过举例、说理获取结论等。
学情分析:学生在对奇数偶数非常熟悉的基础上,探究奇数偶数加法、乘法运算规律。用猜一猜给出三个问题,学生用举例、说理、图示的方法去探索规律。在举例得出结论后,可能学生不能再去验证规律。我会引导学生数学中的结论还需去论证。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例2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奇数和偶数的特征。
2 、在学习中,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去验证理论的思维。
3 、经历奇数与奇数、偶数与偶数、奇数与偶数的和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列举、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教学流程
一、旧知回顾
1、什么是偶数?奇数呢?
2、按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和()。
3、每相邻两个奇数之间相差(),每相邻两个偶数之间相差()。
二、新知导引我们已经知道了数学王国中的两大家族:奇数和偶数。它们还蕴含着很多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吧!(板书课题)
1、在预习的基础上,猜一猜。奇数+偶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奇数偶数)
2、举例验证猜想
(1)自己独立举例证明猜想。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自主学习
1、小组讨论。
2、汇报。
1+2=3 1+3=4 2+4=6
3、得出结论。
奇数+偶数二奇数奇数+奇数二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4、数形证明结论。
5、合作探究。
奇数与奇数的积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与偶数的积呢?偶数与偶数的积呢?请在小
组内用举例的方法探索规律
四、当堂检测。
1、不计算直接说出得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55+68= 22+33= 99+7= 71+11仁100+24= 8759+2356=
2、有97筐水果,由5只小船运过河去。要求每只小船上装偶数筐水果,可能吗?为什么?
3、不计算直接说得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11 X 21= 90 X 13= 33 X 81= 99 X 56= 80 X 66= 20001 X 77=
12X21= 88 X2= 10000 X 3= 56 X61 =
4、填空
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
奇数+奇数+奇数=( ) 奇数—偶数=( )
提升训练:
1、算式:1 X2 + 3X4+ 5X 6+-+ 99X 100的得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爸爸今年46岁,妈妈今年48岁,爸爸妈妈今年的年龄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一年之后呢?
五、总结
1 、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2、奇数偶数的规律需要背下来吗?(不需要,找举例法)
3、生活中奇数偶数的运用还更多,还需要我们去发现。
六、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数的奇偶性的内容,我主要从1、猜一猜引出问题,弓I导学生思考问题,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用举例法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来验证推理的正确性,让他们知道实践检验真理,培养他们这种意识,在以后解决问题中运用。3、用数形结合思想验证结论,做到数学的严谨性。4、自主探究奇数偶数乘法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
当堂检测是巩固学生的新知及运用能力。但是也有不足之处,举例得出结论只用
了小数,不应避开大数。我应在大数范围内也涉及。奇数偶数知识在生活实际方面较少应加强这方面的应用。这些将在我以后教学中重视。

更多推荐

偶数,奇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