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除法
第二课时  参观花圃
教学内容:
课本第69--7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试商方法,学会验算。
难点: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笔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绿色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平时,看书时间长了,眼睛觉得很累,但
只要看看绿色的植物,就能消除眼睛的疲劳,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块去参观苗圃,那里种有很多的绿色植物。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欣赏了那么多漂亮的植物,你现在了解到苗圃的基本情况了吗?
  学生汇报观察的收获。
花圃里有154盆牡丹花和120盆月季花;
可以用牡丹花摆22个小花坛;
18盆月季花可以摆成三角形图案。
平均每个小花坛有多少盆牡丹花?
月季花可以摆几个三角形图案?还剩几盆?
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试着列出算式:154÷22   120÷18
能估计一下第一个算式的答案吗?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交流。
汇报:
1:2215,商在个位上,是一位数。
2:2220,20×7=140,20×8=160,140<154<160,所以可能是7盆。
3:154140,2220,154÷227
用除法竖式你会吗?先自己试一试。
小组间交流你们的计算方法,说清楚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可以上台板书你们的竖式。
(明确:试商的时候,22看作20,154看作是150,20×7=140,最接近150,所以商7)
说说你的想法和算法。你会验算吗?
试算120÷18,必须思考清楚这几个问题:
①该把18看成多少试商?
②应该商几?商写在哪里?为什么?
③商“6”是乘18,还是乘20?为什么?
④这一竖式与上一竖式有何区别?怎样知道对错?
⑤如何检验?(用求得的商乘除数,看结果是否与被除数相等。)
学生演示计算。
教师归纳算法: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有余数的要验算。(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行归纳)
今天同学们在参观花圃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并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学会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下面咱们就来练一练,比一比。说一说:你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
70÷31=   381÷54=   
272÷28=   89÷22=
31当作30
54当作50
28当作30
22当作20
好的,你们再结合187÷36,和同伴说说试商和计算的过程。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认识到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和特点。在探求的过程中,让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多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精讲点拨、趣味练习
  今天同学们在参观苗圃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并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学会了  2位数的除法,下面咱们就来练一练,比一比,看你可以获得几星级?
1、说说你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一颗星)
  70÷31    159÷28   
  381÷54      351÷47
2、最大能填几?(二颗星)
38 ×( < 243    42 ×( ) < 213 
61×(  ) < 441      59 ×( ) < 481
3、完成练一练第8题。(四颗星)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吧。
学生试说,教师适时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多问”,来带动学生的“深思”,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掌握算理与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一练第3457题。
板书设计:
    参观花圃
154÷22=7()
教学反思:
计算教学,只有算理理解了,学生才能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也才能运用计算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为学生已有《买文具》一课的基础,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所以在本节课中,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究。而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的错例,并把这些错例展示出来,让学生来评议。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学生在对错例的评议过程中,弄清了错误的原因,从而避免了课堂暴露的问题转移到课后。在计算过程中,同学会考虑把除数换成是整十的数,但是没有同学想到把被除数也换成整十、整百的数进
行计算,而我也没有及时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确,这是本节课的一个失误。对于这个失误,我在课后及时进行了补救。
第六单元  除法
第六课时  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内容:
课本第79--81页。
教学目标:
    1、知道“速度”的表示法,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
    2、理解和掌握行程为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并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行程为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
型“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学模型。 
难点: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正确书写速度单位。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播放学校运动会百米比赛场景。 
 师:同学们,百米比赛如何论输赢。 
  学生:看谁跑得快。跑得快的胜,跑得慢的就输了。 
  师:跑步有块有慢,坐车、走路、做作业也有快有慢,我们说的快、慢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那就是——速度。比如说,某某同学写字速度快,某某同学总是磨磨蹭蹭的,速度慢。《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常常乘风而来,速度快。慢羊羊一步一个脚印,速度慢。(板书课题: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合作探究新知 
1、感知和理解“速度、路程、时间”三个概念。 
1)课件出示 
 
(2)学生独立观察表格,比较谁快谁慢。 
3)指名汇报。 
学生可能发现,松鼠比猴子快,因为同样的时间,松鼠走得路长一些,小兔也比猴子快,因为它俩走的路一样长,小兔只用了3分钟。 
4)追问:怎样比较小兔和松鼠谁更快?与同桌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学生可能说:可以算一算小兔和松鼠1分钟各自能走多少米。 
  指名学生上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成后请板演的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小兔:240÷3=80
松鼠:280÷4=70 
猴子:240÷4=60 
5)讨论、小结: 
  小兔平均1分钟走80米,就是说小兔的速度是80米每分。(边说边在上述算式后添上单位米/,表示每分钟走多少米。 
6)理解“速度、路程、时间” 
  a)师:其中“240米、280米”在数学上叫什么?(路程)“3分钟、4分钟”是指用去的时间,“80/分、70/分、60/分”叫速度,表示每分钟走的路程。 
  教师边引导边在上述算式下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b)教师举例说明,帮助理解。 
  老师从讲台走到教室后面,这段距离叫——路程;用了大约10秒钟,这是时间;老师走得不够快,表示速度慢。(再加快速度走一遍)这回用的时间少了,大约只要5秒钟,速度变快了。请同学们各举一个例子,说说路程、时间与速度。 
  (7)课件演示以下画面,感受速度快慢与单位不同。 
 
 
小结:像这样4千米每时、12千米每分、340米每秒、30万千米每秒,速度快慢不同,所以单位不同。 
2、探究“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1)观察板书,回顾:怎样比较小兔和松鼠谁更快。 
    根据学生回答:路程÷时间=速度。
 2)教学“试一试”第1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试一试”线段图,观察线段图,理解题意,想一想,填一填。 
    学生独立计算、填空。完成后与同桌说一说。 
指名板演,并说一说怎么想的。在学生讲解时,教师适当点拨:140千米、每时行70千米分别表示什么?求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路程、速度、时间。请学生用运算符号将“时间、路程、速度”连成等式时间=路程÷速度。     
运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路程=速度×时间”。 
  3)回顾这三个数量关系,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如何记住它们。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3、探究“总价、单价与数量”的关系。 
  1)教学教材第80页“试一试”第2题。买东西时都要比比哪个便宜,哪个贵。便宜就是指价格低一些,在数学上叫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付的钱数叫总价。   
  2)根据教材情境图,说说图中的信息,哪个数据是总价,哪个数据是数量,要求的是什么。 

更多推荐

学生,速度,时间,路程,理解,问题,计算,除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