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三单"有效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目的是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三单”有效应用。为了确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更为理想化,文章首先从“数学三单”的基本概述入手,具体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相对应的应用方案,旨在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日后中学、大学阶段的学习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基于此,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能给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后检测单”;“课前预学单”;数学教师;“课堂学习单”
前言:数学是一门基础、综合的课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小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中,数学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教学思想,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灌输式”、“填鸭式”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小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将“三单”教学方式有效融入其中,实现“以学定教”,培养小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得以全面提升。
1何谓“三单”
什么是“数学三单”,第一单是“课前预学单”。它包括对旧知识的回顾、主动学习新知识、写出对旧知识的发现和使用心得、提出有关新知识的问题;其根本目标是渗透知识迁移、类比迁移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们独立阅读数学文本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提升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单”便于数学教师制作学情调研报告,方便课堂上“以学定教”,从而尊重学生们的课堂主体地位。
第二单是“课堂学习单”。是设计一个和新授知识相关的问题,引导小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突破教学难点内容。它是以教材例题为主的合作研讨形式,通过设计有层次性、有递进性的练习题,培养学生们合作探究的意识[1]。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提升学生们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能力,利用各种各样的训练,便于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进行举一反三,促使小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和再运用。
第三单是“课后检测单”。就是精选三种类型的练习题,也就是基础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这样的分层练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检验小学生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让基础生“吃得饱”,让优等生“吃得好”,拓展自身思维能力。而这其中,拓展练习是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在不同生活小故事中,便于将数学文化、故事全部串联在一起。其
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们检验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并借助数学思想方法和经验回到生活中解决生活问题,了解数学历史发展进程、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体验数学文化魅力,促使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2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1)缺少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活跃度不高
数学一门重思考、重逻辑的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现阶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课堂教学氛围也是死气沉沉的,学生们一点都不活跃,严重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数学教师讲述某一个概念、公式的过程中,向学生们进行提问,没有一个同学主动站起来回答,甚至连数学教师点名提问,学生们都回答不上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们没有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在课堂上不好好听课,没有积极思考,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2)小学生对于数学概念不清楚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数学学习技巧,对于一些数学公式的记
忆都是死记硬背。表面上,小学生们掌握这些数学定理和公式,但很容易出现瞬时记忆的效果,不能对数学公式、定理完全理解,在考试中就会暴露自身缺点[2]。这种死记硬背的模式,不仅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在考试结束后就会忘记;甚至在考试期间,由于题目出现一定的变化,小学生便不会解答。
(3)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期间,学生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对于一些具体的教学任务都不能独立自主完成,必须要借助数学教师或者家长共同完成,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在布置完课后作业后,等到第二天检查的时候,就会发现有的同学没写完或者根本没做,而大部分学生给出的理由都是不会做。这一状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非常常见,无形中导致小学生不能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也不利于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三单"有效应用
(1)设计“课前预习单”
在此阶段,数学教师要以课本教材为基础,通过巩固旧知识,帮助学生加强自身知识储备量,为下一阶段的预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过程中,数学教师为小学生设计“课前预习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小学生学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所以,在具体设计“课前预习单”期间,数学教师将小学生之前学过的小数乘法之间的逆向推理关系,引导学生预习课程内容,帮助小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
除此之外,在“课前预习单”排版设计方面,数学教师要将对比的内容进行上下分列,便于小学生寻找学习规律。数学教师借助“课前预习单”了解小学生在预习期间存在的问题,比如:在计算“小数除法”过程中,大部分小学生不能掌握小数点位置,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加深小学生对于小数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设计“课堂学习单”
在设计“课堂学习单”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结合学习单来为小学生安排学习任务,为小学生提供更为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指导,帮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能力,提升小学生们的综合素养[4]。
例如:在教学《统计和概率》过程中,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学习单”时,首先,数学教师要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设置“统计与概率”知识内容填空题,引导小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课本教材中“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并掌握“统计与概率”的概念。其次,数学教师适当布置一些“概率”练习题,重点考察“概念的计算”、“统计数据识别”等知识点。再者,数学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活动,以“小学生最喜欢的水果”为例,让小学生分组进行统计,并绘制小组活动调查表,引导小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探究活动,通过调查探究全班学生喜欢哪些水果,并演算出“小学生最喜欢的水果”的概念。小组完成统计调查后,数学教师指导各个小组比对数据并进行讨论,查看数据存在是否存在差异性过大的问题,并让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了解样本数目的多少对于统计最终结果会产生哪些影响。由此可知,数学教师通过科学、合理设计“课堂学习单”,便于增强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实践能力。
(3)设计“课后延学单”
在“课后延学单”中,有的题目具有开放性,它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具备多种解法,所以它的解答方式也是多元化的,学生一个人可能想不到答案,那么就可以使用合作交流的手段,让小学生拓展解题思路,取长补短。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过程中,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后延学单”时,要尽可能按照基础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来设计,帮助小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深化学习内容,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具体来说:首先,在基础练习时,数学教师将分数的简单运算算式分成“加法”、“减法”,每组数目小于15个,通过基础题型训练,确保小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其次,在综合练习阶段,数学教师选择“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5个算式,“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算式5个,帮助小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合理控制其中的变量,并针对“分子不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时进行分析,分析二者需要注意哪些计算问题,最后整理“分数加减计算”思路。再者,在拓展练习阶段,数学教师设计5个“分子不同”、“分母不同”的加法、减法算式,促使小学生学会在“分母”、“分子”均不同时,如何进行加减计算。
由此可知:在“课后延学单”设计期间,数学教师要合理掌握基础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之间的关联性,便于小学生有层次性、有递进性学习数学知识,小学生在基础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过程中,还能将“分数加减法计算原则”有效运用于练习题中,提高其自身的数学解题能力。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小学生们来进行数学知识教学,尊重学生们的课堂中心地位。同时,数学教师还要将“三单”教学模式应用其中,督促小学生们做好预习、复习,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在听课的时候不溜号、不走神,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多多动脑,思考更为深奥的问题,有助于数学思维意识的有效培养,促使更多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知识学习中。
参考文献
[1] 顾亚龙. 以学为本 顺学而导——小学数学"五学三动"教学范式[J]. 小学教学研究, 2020,000(41):0252-0253.
[2] 胡锦洪. 课堂转型:基于单元视角的"三单"设计与实施——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J]. 小学教学参考, 2020,013(17):278-279.
[3] 夏建萍.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数学三单"——探索以"数学三单"为引导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实践[J]. 中国教育学刊(周刊), 2020,005(24):125-126.
[4] 陶冬芝. 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概念课例设计--以认识几分之一(2)教学为例[J]. 新教育
(海南), 2021,000(11):136-137.
更多推荐
数学,学习,数学教师,小学,学生,教学,练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