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实施策略
摘要:数学是一门很让学生头疼的学科,因为它的抽象性极高、逻辑性极严密,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反应能力,但是小学生还处于启迪智慧的阶段,他们尚不能完全接受过于繁杂的数学公式或者极具想象力的解题方法。目前小学数学的课程教育模式还很落后,缺乏创新,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一味地追求“填鸭式”教法。进行新课改后,教育部就提倡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注重教学方式以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应该接受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对待学困生,要灵活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对他们的引导。本文将从以下五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成绩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困生 提高成绩 策略
引言:小学是我国启蒙教育的基础阶段,数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虽然小学阶段的数学属于入门级别,难度不大,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体系尚未完成完整的架构,且小学生之间的接受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数学成绩上就会呈现出极大的差别。按照一视同仁的教学态度,教师就需要特点关注数学学困生,帮助学习数学困难的学生找到合适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可以为小学数学的教育作出贡献。
1.
鼓励与教导相结合,增强学生自信心
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孩,都是喜欢被夸奖。当人受到鼓励后,总是会更加努力地投入到自己负责的事情当中。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本就自信心不足,如果教师不给予他们鼓励反而是讽刺、挖苦,那样学生就更不可能提起兴趣学习数学,所以教师要转换教育方式,将夸奖和鼓励贯穿在课堂始末,让学生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一章中,教师就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长方形的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抑或者与学生一起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制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困生的薄弱地方进行多方面的训练,多角度转变学困生的思维方式。学困生的心思或许会细腻敏感,此时教师就要敏锐地察觉到学生的情感变化,对于不自信的学生就要给予鼓励;对于自暴自弃者要在鼓励中进行适当的批评,让他们积极地转变,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1.
学会引导问题,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思考
小学生总是对周边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发挥想象去幻想世界。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事物,也可以尝试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导三年级上册中“倍的认识”这一章时,教师就可以以班级的学生为例或者以学生感兴趣的玩具以及食物等方式成倍叠加,例如,当说到“4的3倍得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四个学生站成一排,分3排站立,再提问其他学生,并且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答案。对于学困生来说,传授知识时,教师要更有耐心和毅力,不要指责学生,善于引导他们思考,可以适当的多多提问学困生,答对问题时要多夸奖,即使答错问题,也要给予鼓励而不是责备。
1.
采取问题引导方式帮助学困生学习
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的原因有多种,那么相应的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也有许多种,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当前阶段的特点,适当的转变教学方式。例如,问题引导的方式。问题引导就是教师提出难度具有递增式、富含逻辑性的问题,这是一种锻炼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办法,要求教师结合具体的问题,设置适合学生但同时逐渐增加难度的问题,
让学困生能够在相关问题的带领下,主动进行思考。
教师在教授数学课程时,要学会依据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及思维特性,选择最佳的引导方法和适合的问题,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反应的时间,用灵活变化的方式问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解决数学问题,让他们凭借自己的思考过程解决出难题,这样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增强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为了引导学生能够用自己暂时所学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就可以先从简单的数学问题入手,如先提问他们已经学过的一位数乘一位数;然后再逐层增加问题的难度,如提问他们两位数乘一位数;最终再教他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书本知识,直至最后帮助学困生结束整个章节的学习,并且掌握此章节的所有问题。
1.
结合网络技术,提升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时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那么教育学生的方式就应该适当地发生积极的变化。在网络极其发达的当代社会,教师可以结合互联网技术,以学困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为基础,选择多
变的教学方式对他们进行指导,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信息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把枯燥难懂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或者视频,给学生呈现出直观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掌握难懂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导三年级下册中“位置与方向”这一章节,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这章知识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的变化来掌握章节知识。
1.
多渠道帮助学困生数学学习兴趣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对当下的学习,甚至对以后整个人生的生涯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习惯总是会让学习变得事半功倍。学生花费在学校的时间毋庸置疑是最长的,其次就是家庭。所以,为了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出优秀的学习习惯,家庭也是不能忽视的一处地方。教师要多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可以清晰地把握自己孩子的优缺点,在学生回家后,家长可以针对学困生的薄弱知识点进行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一起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思
维模式。
除了家长、学校和教师之间应当紧密的合作以外,学生之间也可以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以班级里的成绩优异者为组长,带领和帮助学困生,共同进步。当然,教师在其中要扮演好辅助者的身份,要定期对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不要吝啬夸奖,对小组取得的不同成果都要进行夸奖和鼓励,对于表现极其优异的小组要进行奖励。互助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量,而且还可以营造出良好的班风学习氛围,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教学方式。
结语:学困生是班级中稍微特殊的一类学生群体,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学习的天赋,教师应该给足此类学生足够的关心和耐心。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就要学会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思考、创新,完备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地转变学习方式,重树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高珊.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学习问题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 陈敏.怎样激起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8(9):103-104.
[3] 汪妍.基于微课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更多推荐
学生,学习,数学,学困生,教师,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