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数和偶数”数学思维训练课的收获
数学思维训练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概括力、洞察力、记忆力、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等学习所必备的能力,甚至做事的耐心等综合素质能力都能够从思维训练中得到长足的进步。本次的思维训练课《奇数和偶数》大胆尝试以绘本为载体,通过动手操作逐渐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结合数学,绘本加工
“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出现在高年级“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可能会有一定困难,为了给数学课堂增添一些色彩柔和的气息,另辟蹊径帮助孩子更有兴趣地学习数学,所以采用数学绘本《奇数和偶数》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的经验,搭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逐渐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并在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多元化的概念呈现方式有助于理解,所以我增加了生活中经常遇到,对他们来说十分熟悉的筷子数、手套数,以及会数到100的“百数表”,多角度表现“单数和双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从片面转向丰富,达到举三反一的效果。同时删去冗余的故事情节,基于绘本原型进行相应增删最终呈现给学生。
动手操作,理解本质
高年级学生把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偶数,把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奇数,低年级学生学习之前在生活中也接触过这类内容,但只停留在单双数的理解上,动手操作能够帮助他们从奇偶数概念的本质即是不是2的倍数学习这一新的概念。
动手操作的第一个环节“圈一圈”,是应用生活经验两个一对来圈筷子、鞋、手套的数量,让学生找“可以圈成几对”,老师再板书学生圈的结果,两个两个正好圈完的就是双数,即偶数。第二个环节“摆一摆”让学生用同样数量的几何图形两个两个来摆筷子、鞋、手套,同时通过学生表达交流“两个两个摆完后还剩一个的数就是奇数”的概念。第四个“抓一抓”抓芸豆环节,由学生抓一把芸豆来数,随机产生比10大的数,为“百数表”的呈现做了铺垫,也为通过观察百数表得出“末尾数字是1、3、5、7、9的数是奇数,末尾数字是0、2、4、6、8的数是偶数”的概念延伸打下基础。这种动手操作由圈、摆实物到摆几何图形,不仅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从经验转向理论,还动态呈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对概念的形成
从形象转向抽象,从而理解本质。
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从整体上设计教学思路,紧紧抓住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一一对应”,并贯穿于教学始终,促使学生寻找它,发现它,感悟它,运用它。
从课始的数学活动开始,学生借助直观形象发现了蕴含在数数之中的数学思想,一步步依据表象,灵活地运用这一数学思想,并且能举一反三进一步在“数芸豆”环节体验它的价值。在不断的运用中“一一对应”这一数学思想似乎已“植入”学生的头脑。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比以往更加注重了数学思想的蕴含,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及时地对数学思想进行提炼、归纳和概括,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让数学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概念,思想,理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