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参考
·
2019/19所谓量感,是指视觉或者触觉等感官对事物速度、程度、规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也就是人们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或体验,
对其大小、多少、厚重等方面进行的评估,是一种感性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量感主要指对长度、大小、重量、货币、时间等方面的感性认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密切。然而,量感的本质具有非标准化的特征,容易被小学教师所忽略。因此,有必要探讨小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
增强教师培养学生量感的意识,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培养量感的意义
培养量感有利于拓展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计量单位是其中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还要使学生能够将计量单位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和生活中锻炼数学思维,更好地认识世界。
培养量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小学生的量感是他们通过自身的多种感官对数和量产生的整体感知,与其时间与空间想象力的发展有关。在学习计量单位时,学生需要掌握空间计量单位和时间计量单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量感将得以加强,并由此更好地理解时间观念与空间观念。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融入一些基本的估测方法帮助学生发展量感,如单位迭代法、参照法等。
二、
培养量感的策略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量感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在教学计量单位的过程中,要全面唤醒学生的生活
经验,即在知识表象与生活经验之间建立有效联结,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依靠熟悉的生活经验感知学习内容。例如,在教学“升与毫升”时,教师可先使用多种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包装瓶让学生感知容积的概念,再进而
体会升与豪升的量。
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情,
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经验基础的情况下,才能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初基础主要来源于自身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实际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历各种不同的活动,
这些活动都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感性经验。如果教师能够对此合理开发并积极引导,
便可以帮助学生将已有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
并逐渐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日常生活积累与实践。课前,
教师深度挖掘近期爱心义卖活动中的真人真事,将其作为学生认识人民币的课堂素材,使学生在已熟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学习,
提升认识。在对物体的大小、粗细、长短、轻重等进行估测时,往往需要用标准单位量作为参照。在课堂
浅谈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
殷盛燕莹
作者简介院盛燕莹袁上海七宝明强小学教师袁E-mail 院 渊上海袁201101冤
60

更多推荐

学生,经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