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大小的比较
学情分析
20以内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加法的基础,而“九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之后的第二课时8、7、6加几及第三课时的5、4、3、2加几的知识迁移提供了保障,所以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研究教材,分析学情时不难发现:比较数的大小,学生是有经验的。但是,究竟怎样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不少学生还是似懂非懂。
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2、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重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学准备:100以内数目表一张、例8放大图两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列各数。
35 76 89 90 96 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九十三八十三十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2)一个数,百位上是l,十位、个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新授。
二、探究
1.教学例5。
(1)老师出示例5图,请学生回答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不同的比较方法。
学生甲:根据小棒图来比,只看整捆的左边有4捆,右边有3捆。所以42大于37。
学生乙:根据数的顺序来比,42在37后面,所以42大于37。
学生丙:根据数的组成来比,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37由3个十和7个一组成,所以42>37。
老师引导:如果没有这幅图,怎么来比较这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呢?能不能有一个比较方便的比较方法呢?(如果学生在汇报时能说出下
列方法,老师不必设此问,只需帮助学生弄清思路,规范语言) 学生丁:用计数器来比较大小。
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
(2)完成例5图下面的题。
小组合作,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
23○< 25
方法一:在数位顺序表中23在25的前边,所以23<25。
方法二:23和25的十位都是2,表示2个十,不能比较出谁大、谁小,再看个位,23的个位是3,25的个位是5,所以23<25。
(3)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学生小结:比较两位数的大小可以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此外,上述概括的内容是比较两位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应鼓励学生有多种比较方法,并且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教材第42页的“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脱离开实物、小棒、计数器等物,自己是怎样比较这几组数的大小的。
三、课堂训练
1.在○里填上“>”“<”或“=”。
51○4990○10073○3764○6367○7665○56
2.
第号车厢人最多,第号车厢人最少。
3.写出5个大于70而小于85的
数: 、、、、。
写出小于100而大于40的个位是3的5个
数: 、、、、。
四、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35 60 71 90 19 100
教师先指定一个学生按从小到大排,排完后,齐读各数。然后打乱次序,再指定一个学生把这些卡片按数的大小,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2、比大小,在○填上“>”、“<”或口填适当的数。
47○37 88○90 □<95 □>66
35○36 61○59 □<75 □>□
3、游戏题:找朋友
四、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今天上了《比较数的大小》这节课。比较数的大小,学生是有经验的。一方面他们在学习20以内的数时,曾比较过数的大小;另一方面,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也多次接触甚至亲自解决多这样的问题。
但是,究竟怎样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不少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
课前我认真研读了教材,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我觉得成功之处有: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我将例题设计成童话故事,通过小松鼠和小兔的对话,引出要求解决的问题,调动了学习的兴趣,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
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通过设计美丽的画面、有趣的情节,自己解决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对数的观察分辨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数学活动中,通过比较计数器上的俩个数的大小。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让学生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达到有效的学习,体现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归纳、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在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新课的导
入和展开都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究。这样设计,一方面便于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情况,找准教
学起点,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练习题我力求做到开放且有梯度,主要培养学生的想像、猜测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只注重了学生比较数大小方法的多样化,没能引导学生找出比较数大小的最好方法,如果方法的多样化与方法的最优化能达到统一教学效果会更好,并且为以后比较更大的数打下了基础。
更多推荐
学生,学习,数学,方法,教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