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听课评语
【篇一:圆的认识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篇二:圆的认识听课记录】
华应龙《圆的认识》听课感受
一、寻宝游戏出现圆
师:小明在寻宝游戏中得到的提示是:宝物距离左脚有3米。想一想宝物可能在哪里呢?刚才所发纸上的红点代表小明左脚的位置,一厘米代表一米的话,你能在纸上试着找出宝物的位置吗?师:ppt出示宝物可能存在的位置,形成一个图形。学生都认出是圆。
师:宝物可能在哪里呢?
师:宝物在圆周上。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圆呢?(半径为3m的圆)
师:知道半径,还有一个词直径。半径是3m,那直径呢?(6m)
师:告诉小明,宝物是在半径是3m或直径是6m的圆上,可以吗?(圆心在小明左脚,半径为3m的圆上)
师:为什么要补充圆心在左脚呢?(因为开始就告诉是在离左脚3m的地方)
二、圆的特征
师:宝物可能在的位置为什么就是这样的一个圆呢?
师:要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圆的特征上去找,那么圆有什么特征呢?前面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往往是从边和角来研究的。但是圆没有角,这时候该怎么研究呢?(半径一样长,直径也一样长)墨子:“圆,一中同长也”,难道只有圆是一中同长吗?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是不是一中同长呢?(不是)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中心到顶点是一样长的,到边上是不一样长的,而圆是一样长的)
圆,没有角,是一条曲线组成的。那我们再看看这个图形(椭圆),没有角,也是曲线组成的,它是圆吗?(不是,因为它不是一中同长)
师:这样看的话,圆的特征用“一中同长”概括就行了。我们的祖先总结出这个特征,比西方要早一千多年。(哇。。。)
师:谁能用古老的语气来把这句话读一读。(古人、思考的味道)
师:现在重新看这个问题,宝物所在的位置为什么就是一个圆呢?就是因为它满足圆的特征“一中同长”,所谓“一中”就是指左脚的位置,同长就是3m。
思考:关于让学“定义”和经历“定义化”的改变。在本节课中圆的半径、直径的定义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笔带过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能掌握圆的这些基本知识吗?本课淡化了这些概念的“定义”,相反却非常重视对这些概念本质的理解:是什么(小明“寻宝”):在思考与尝试中初步感知“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初步感知确定“圆”的两个核心要素:圆心、半径。为什么是圆:通过与正多边形的对比研究,再一次感悟到“圆”之所以为“圆”的关键是所有半径都相等。
三、画圆,总结做研究的方法
师:会画圆吗?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我们是用圆规画圆,既然大家都会画,老师就不教大家画圆了。
任务:自己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4cm的圆。
师收集学生画的圆,展示并评价。画一个直径为4cm的圆,应该是一样大的,那怎么有大有小呢?看来,用圆规画圆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应该怎么画呢?小组交流一下。展示原始的圆规(树枝)和现代的圆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半径还是直径?(半径)我来画一画,把头紧一紧,为了不让它乱动,固定圆心。
为什么我们不能随手画一个圆,用圆规才能画成一个圆呢?(用圆规画可以确定圆心和半径)这样画的原因也是根据圆的特征来的。
师:研究一个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只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为何这样做这四个问题去研究。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在无形中向学生们传授着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何这么做”这四个做研究的必要步骤。
思考:通过画圆,再次感受圆的特征,深刻体会圆。
四、到生活中去,研究篮球场上的圆,引出另外一把研究的方法。
师:出示篮球场照片,篮球比赛是怎么开始的?为什么篮球场的中间是一个圆?(公平)(因为圆一中同长)
师:大圆是怎么画出来的?(用布条画)这个想法不错,我把你的想法展示出来。怎么做我们知道了,再想想为什么这么做呢?
研究问题的规矩,有成就的人往往还会再问一个问题,一定这样做吗? “一定这样吗”。这五个问题以一个暗线的方式贯穿着全课,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反思。体会着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
师:我们再看这个问题,离左脚3m的地方,一定是圆吗?(不一定,还有可能在脚底下3m。ppt出示球。圆和球的对比。圆和球有什么不同?(圆是平面的,球是立体的)圆,一中同长也;球,一中同长也。
师:找找生活中的圆。
思考: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更好的凸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篇三:《圆的认识》听课体会】
听课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年轻教师,能有机会外出听课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让我受益匪浅。此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以《圆的认识》为课题,期间,我聆听了幕振亮、邢莉、彭飞3位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虽然3位老师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让我收获颇多。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一点儿听课体会:
一、 经历定义的过程,理解本质
《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三位老师都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三位老师都没有直接把概念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不断动手操作,自己画圆,小组合作画圆,在其过程中,师适时提问,将问题抛
给学生,鼓励其积极发言,投影展示作品,提出不足,总结经验,边学概念,边体会圆的特征,让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学生在画圆过程中,会发现圆心的位置不同,圆的位置也不同;圆形纸片对折,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一半,尤其是幕振亮老师制作了生动的动画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都相等的特征。
二、 体验知识与应用的联系
老师们都从生活实际出发,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同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车轮为
什么是圆的?以及老师如何在操场上画圆等问题。尤其是幕振亮老师精彩的动画课件,很直观,很形象,并且还很用心的准备了模拟井盖的道具,让学生亲
自动手操作,作为年轻教师,我也在反思自己课堂教学,在概念教学中,自己有时会草率的将定义丢给学生,虽然也会联系生活实际,但是课堂上的学生缺乏自主的空间和时间,仍是老师讲的多,学生练得少。听完三位老师的课,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课堂结束时,孩子们头脑中都形成了动态圆,而不仅仅是平面图形,我在想,我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知识与应用的练习,带领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三、 数学课上的古文化,数学课上的浪漫色彩
老师们的课告诉我,文学可以运用到数学课堂上,他们都提出了老子“大方无隅”,体会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代替了枯燥的“圆有一个圆心,半径都相等,直径也相等”,用古文化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说实话,我在思考:在我的常态课上,如何做到在讲完基本的数学基本知识时,怎么有时间去穿插这么多内容呢?这也是自己面临的大问题,自己还需在课堂管理和课堂效率上下功夫。
另外,邢莉老师的课充满浪漫色彩,在课堂结束之时,邢老师为孩子们展示了生活中的圆,播放动态的水纹,配以轻音乐,邢老师声情并茂的陈述: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自己也被带入其中,感受到了圆的美,课堂结束,意犹未尽。
四、 从原生态语言上升到数学层面
基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对于新知识,有自己的理解,于是,在学习圆规画角时,学生一直说圆规两条腿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圆的大
小,在邢莉老师不断指导下,孩子明白语言要规范,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圆的直径。回
顾,自己在教学时,应该时刻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引导孩子的语言要准确、规范。上学期,在教授除法竖式时,很多孩子把除号成为“厂”字,刚开始,为了使一部分孩子能形象记忆,我起初也这样称呼,最后,还是周老师指出了错误之处,渐渐的告诉孩子语言要规范,应称为“除号”。 一节展示课,展示的不仅仅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多么精彩的课件,更是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的整体素养,通过此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让我收获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更多推荐
学生,老师,半径,画圆,研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