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单元案(精选17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单元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学时老师对这两组位置关系的处理只要求学生会认、会说、会用,不再过多的进行强化性训练。而“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最为薄弱的,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老师以此做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材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如握握手,听反话等)来帮助学生辨别。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对一些一时理解不了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逐步理解。老师要让学生认识自己肢体的“左右”位置关系做为知识的引发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交流、讨论、应用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并建立起“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 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课时安排:4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单元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3.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结合活动,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
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课件、座位号、电影票等。
巩固旧知、激趣引入
1.捉迷藏游戏。
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做什么游戏?
[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直接激趣,调动全班的兴趣和积极性。]
课件出示小动物躲藏图(小动物正躲在房间里:小鸭躲在写字台上面,书的左面;小狗躲在写字台的下面;小兔躲在床的后面;小猴躲在床的右面。)
[这四只小动物都是学生熟悉并且喜爱的卡通形象,如此的取材具有亲切感,使学生很快就融入捉迷藏的情景中。]
让学生找这些小动物(随着回答点击该动物,它就会闪烁显示。)
引出课题:板贴“位置”
2.让学生向来听课的老师介绍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介绍到谁,该生站起来向老师招招手。
[联系实际,通过介绍既巩固了旧知,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激起学习兴致,活跃了课堂气氛。]
新授
1.联系主题图,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P5主题图)这是一年级5班的同学们,看!他们坐得多整齐呀。数一数一共有几组?每组有多少人?
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位新朋友,名叫乐乐。告诉学生他坐在第一组第二个座位,让他们发散思维在主题图中找到他。
学生可能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a.从左往右第一组,从前往后第二个。
b.从左往右第一组,从后往前第二个。
c.从右往左第一组,从前往后第二个。
d.从右往左第一组,从后往前第二个。
[对于以上答案都都充分肯定,但是新朋友只介绍了一位,怎么会出现这么多的答案?这一矛盾为下文设疑,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时,教师点明问题所在“没有说清是从什么方向数的”,点明了定方向的重要性。]
教师完整地描述乐乐的位置“从左往右第一组,从前往后第二个座位。”让学生找。(学生找到后点击该生则闪烁显示并出现文字“第一组第二个”。)
说说自己还想和一年级5班的哪些同学成为好朋友。(同学互说,然后指名说)
[这一曲折找寻的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教学重点。而这一知识的形成蕴含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渗透了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
注意:教师要引导学生描述清楚好朋友的位置。
2.联系实际,学习新知。
从左往右数,请第一组同学向老师招招手;第二组同学点点头;第四组同学笑一笑;第六组同学……
同桌互说从前往后数,你排在第几?
说出你的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
开展“猜猜我的好朋友是谁”的游戏。
[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全班的参与意识,变一问一答式教学为全员参与的玩中学、乐中知,同时,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在此基础上让同桌说说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联系旧知,使描述进一步深化。本环节一、二两层,由主题画到身边的实际,由找朋友到说朋友的位置,层层相扣、逐步渗透,深化知识的内涵,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活动
1.设计新同学的座位。
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给新转来的一名同学安排座位。
注意:根据学生的回答深入挖掘德育内容。
[这是一个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安排新同学的位置并非易事,它要考虑到各种有关因素。如,有些学生把他安排到和一名成绩优秀的同学坐,这就考虑到他的学习方面;有的联系这个学生的实际高、矮等情况去安排……,无论怎样安排,都体现了分析思考的过程,同时,用恰当的语言把自己的设计描述出来。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一次良好的实践机会,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锻炼了分析、综合及口头表达能力。]
更多推荐
学生,位置,同学,教学,过程,描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