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知识分析
分数知识在三年级时就有过短暂的接触,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 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 本册学习强调了学生对分数意义和性质的 理解、进一步应用。 同时也为今后应用分数知识解决系列的实际问题 做好铺垫。
这个单元从大的方向包括这样三个方面:分数的意义、分数 的基本性质、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其中又包含很多细小的知识点,比 如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真分数、假分数、约分、 通分、公因数、公倍数、最简分数等等。看似凌乱繁杂,事实上都是 围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展开的。 整体上体现了由概念到方法的逻辑关 系。
一、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事实上对于学生来说最好奇的就是 为什么有分数,她是怎样产生的,分数又有哪些作用。教材的编写, 意在让学生明白在实际应用中, 当一些测量、 分发物品不能得到整数 的结果时,就需要一种新的数,所以而产生了分数。说到分数我们自 然要提到单位 1,这个概念在今后学生的学习中会反复出现,尤其是 在应用题范围内最为广泛。 在分数的意义这个部分, 我们要尽可能的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单位 1?首先指出 “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能够看 作是一个整体,用自然数 1 来表示,即为单位“ 1”。然后引导学生 分
三个层次来理解分数的意义:一是单位 1 的概念,二是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三是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用分数来表示。单位 1 分成几份他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数单位是由他的分母决定 的。练习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实行巩固练习, 比如你在生活中见过哪 些分数,说出他的具体含义,或者说出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等等。
在接触分数以前,可能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在不 明题意的情况下,会错用小数除以大数,比如:1 +3,老师通常都会 责问 1 除以 3 能除开吗?现在有了分数,我们便能够明确的告诉学 生 1 是能够除以 3 的,比较小的数是能够除以大数的。只要除数不 为 0,不论被除数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除数,也不管能不能除尽, 都能够用分数来表示。 例如在例二的教学中, 把三块月饼平均分给四 个人,求每个人能分几块?学生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分法,比如:有的 学生先把三块月饼分别分成四块, 再依次分给四个人; 有的学生把三 块月饼看作是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块等等, 不同的分发过程反映了学 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只要分发的过程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以此来锻炼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这个就有点像两点一线间的距离, 比如从 富裕到齐市, 我们有多种不同的交通方式能够选择, 像客运、自驾车、 还有火车, 甚至是单车或步行,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有意做意志锻 炼的情况外, 应该很少有人会采用后两者, 所以有的老师可能会在教 学中想当然的要求
学生采用最合理、 最快捷的哪一种思考过程, 这样 做仅仅说明一些经过了验证的合理的方法, 能够让学生以最短的时间 走更远的路, 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学生的 其他思维过程!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把 2/3 理解为把 单位 1 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是 1/3 ,这样的 2 份是 2/3 。学习了分数 与除法的关系之后, 2/3 也能够看作是把 2 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是 2/3 。分数和除法从概念上来说: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 从形式上来说, 分数不但能够表示除法的商, 也能够看作是两个数相 除。
二、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个知识点我想能够用一个结构图来 说明,按照分数大于等于或小于 1 来划分:
过去计算中经常出现带分数,课改后的《标准》明确指出了 分数运算中不含带分数。有的老师可能会想既然运算中不含有带分 数,我们是不是就能够不实行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教学, 答案是否 定的,因为这种互化有利于学生比较分数的大小, 有利于培养学生关 于分数的数感,所以这种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还是有必 要交代给学生的。
这里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因为教师反复的强调小于 1 的为 真分数,所以可能部分学生会出现只记得分子比分母大的是假分数, 而忽视了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为假分数。 所以在教学中应增强学生 对等于 1 的假分数的辨认。
三、分数的基本性质:本单元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如果我们 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单独拉出来处理的话, 初衷是想要面面俱到, 但最 后可能面面都不到。 所以本单元的教学抓重中之重很重要。 比如分数 的基本性质, 首先她建立在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 同时分数 的基本性质也是后面约分和通分的直接应用, 所以抓住分数的基本性 质,以其一带动其二三是教学上策。
教材通过直观的比较三张同样大小的折纸,并且在正反方向 寻找 1/2 2/4 4/8 这三个分数的变化规律,适时出示分数的分子 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 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个基本 性质。
之后,让学生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 的性质进一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里就有一个多项并进的效果。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做到熟知。 为下面学习 约分和通分做好准备!
四、约分和通分:我们都知道原来的教材,约分和通分都是 从分解质因数讲起。 比如说约分先将两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 从中找 出公有质因数,使学生理解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 大公因数。 然后再将两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的方法结合起来, 引出短 除法。现在《标准》中相关求最大公因数的要求是这样表诉的: “能 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采用“找”的方法,从另 一方面理解他就不再立足分解质因数与短除法。 新教材在这个部分的 处理原因是因为, 即便在过去学了分解质因数和短除法之后, 也极少 有学生使用。所以这个改进,不但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也符 合学生学习约分的实际需要。 这也是新老教材在学习方法上的一个很 大的改变。 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分解质因数和短除法是两种非常行之 有效的数学方法, 对于一些比较小的数字, 可能学生用找的比较多也 比较方便, 但对与相对来说大一点的数字, 无疑还是这两种方法更为 快速和迅捷。 所以新教材虽然在教学中实行了相对应的变动, 但是在 81 页的知识链接中还是对分解质因数实行了简单的知识介绍。
我觉得数学教学重在教学生方法,就像是一盘散落的珍珠, 即便我们能够两只手一起上,十根手指最终能握住的珍珠也是有限 的,但是如果我们用一根丝线,将他们理顺、串联起来,我们想要拥 有它只需要两根手指。所以我想虽然教材有变动,方法有取舍,但是 在教
学中我们能够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行相关的调整。
通分在教材编排上与约分相似,由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两部分 组成。引导学生采用“找”的方法,找出两个整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 倍数。对于分数的大小比较,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三年级仅限于 同分母分数之间或是同分子分数之间, 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 掌握。对于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我们怎样来比较大小呢?本环 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实行链接和重组, 分母相同能够比 较大小,怎样使分母相同?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时间由此引出通分 的方法。在探究和总结通分方法时,学生的思维是充分展开的。相对 应地,计算过程的书写也是展开的、详尽的。但随着方法的建立和掌

更多推荐

分数,学生,能够,方法,性质,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