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提升小学生的动手水平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家获得主朱棣文教授认为:“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水平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注重动脑水平的培养,不注重动手水平的锻炼。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协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为此,我们低年级组数学教师把“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水平”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的关键词及其界定:提升,小学生,动手操作水平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水平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新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生活现实出发,
增强实践操作活动,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让小学生有自由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处于积极创新的状态,有实行创造的欲望,才能提升创造水平。实践证明:把“实际动手操作活动”渗透于学科之中,能变沉闷呆板、被动的学习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同时也能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提升。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实践活动,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那么,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水平呢?
三、国内研究的现状
本课题国内有研究,他们研究的内容与我们有所不同。《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课题,从创设实际生活情境,质疑情境,创设游戏情境的研究,培养小学生的水平。
本课题的研究是根据教材特点,教师怎样使用直观的手段,如何引导学生多动手操作和教师怎样使用让学生看看、想想、说说、量量、折折、剪剪、拼拼的动手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探索,获取新知,发展思维等方面有所突破。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
(一)研究内容
以小学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为内容,展开动手操作设计研究。
动手操作活动是指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水平是人类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一种重要因素。构建主义的直接先驱皮亚杰明确指出:人对物体的理解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学生获得数学知识需要经历从具体操作到表象操作,再到形式操作的过程。可见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和条件,是思维的开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也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符合了构建主义理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的要求,体现了“做数学的数学教学理念。由此,动手操作作为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有它存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动手操作应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动学生的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广泛学习——尝试设计——实践检测——交流研讨——反思改进——循环往复的研究
活动,逐步形成经验,从而达到优化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设计,提升动手操作的实效性,提升教学质量的实验研究目标。
(二)研究范围
以现行课改教材为内容,以班级学生为对象。
五、研究意义
我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以下几大功能:
(一)动手操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卢俊以前说过:“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水平,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实践出真知”这个浅显易懂的哲理告诉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实际上,教师传授的知识都是前人在实践中得到的。所以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用实践来印证知识。操作的过程是知识应用的过程,也就是形成技能的过程。如果说教学生怎样想是明于心,那么教给学生怎样做就是动手。而技能又是练出来的。只有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去接触参加实践,才能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规律,总结经验。

更多推荐

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