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作业评价方式论文
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学生作业评价,要针对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并将各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平时设计和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在评价时,不同的作业形式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评价的方向应有所侧重。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是学生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终日陷入“题海”,作业负担重,苦不堪言,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性、创造性就这样不断的被这些重复性练习磨得无影无踪。对教师而言,作业批改也成了我们的主要负担,望着那厚厚的大摞大摞的作业本,往往力不从心。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改进作业评价的不良现状。
一、传统作业评价的弊端:
(一)作业评价标准绝对化
传统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知识,因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知识接受
者。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不必过多考虑学生,只强调统一格式,强调统一量,强调统一答案,强调统一批改[1]。老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忽视学生心智的不均衡性,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评价激励作用,采用单一的绝对标准,作业评价仅限于甄别功能,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性的问题解决不透,难点问题解决不了,看到作业都是鲜红的、大大的“×”对作业越来越怕,从而对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成绩越来越差。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却又增加了许多重复性作业,占用了许多时间,影响他们的个性发展。
(二)作业评价形式简单化
传统课程观认为作业评价就是批改作业,没有把作业批改上升到作业评价的高度,作业批改成了一个简单基本上一成不变的固有程序。对批改作业行为的优劣和它们可能产生后果研究甚少,只是简单的用“Χ”和“√”或者百分制,只重视分数,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作业中发现的错误得不到订正和指导[2]。这样的评价既不科学,又不准确,更是单一。

更多推荐

作业,学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