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课标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一课时的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做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中,图形的运动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发生位置变化的图形运动;另一种是形状不变而大小变化的图形运动。在第二学段中,图形的运动的课程内容及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后的图形,会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2、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通
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特征,直观认识对称轴。
3、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变换、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观察想象、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轴对称图形》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
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在学生再次学习轴对称现象时,教材中给出了许多生活例子。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着重从图形运动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
芦亚楠老师:
1、结合生活,活跃思维:上课伊始,侯老师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等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
2、利用课件,直观形象:在例1的教学中课件出示小松树图形,侯老师抛给学生3个问题,有序的引导学生小组探究学习,从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对应点,进一步体会对应点这一概念,为下面学习画轴对称图形奠定牢牢的基础。
3、依据性质,学习画法。在例2的教学中,先出示一个简单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然后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发现最好的画图方法。在层层递进的练习中,侯老师适度指导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张莉老师: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智慧教室系统的使用也使得学生的展示更为方便。这节课,侯老师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开始的折一折回顾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到进一步的深入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再到学生运用特征补全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张静老师:
听了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一课。侯老师设计理念新,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做中学”等数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密切联系数学与生活,体现数学学科的价值。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开始侯老师直接出示各种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图形来源与生活;通过探究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并应用特征对一些图形进行判断,使学生在探究这些图形美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动手操作,感知对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使学生理解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含义,如果单凭眼力判断一个静止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又有点抽象的韵味,不利于学生概念的建立,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让实践出真知,主要体现在:(1)让学生折一折长方形、正三角形,初步认识到“完全重合”就是左右两边“大小、形状完全一样”。(2)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交流等方式学习“试一试”,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完全重合”含义的理解,同时体会到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3)通过连一连,再次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3、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教师把学习
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找出对称点,再到学生总结找对称点的方法,最后总结画轴对称图形的步骤,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4.重视“做中学”,促进数学知识的科学结构。
侯老师遵循了“做中学”的理念,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题。先找对称点,再利用“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然后补充画出轴对称图形。学以致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学思维发展的到了有机的结合,数学建构思想和方法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总之本节课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探究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小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轴对称图形》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图形的运动”共安排了三次,第一学段安排了一次,侧重于整体感受现象,帮学生直观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在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活动经验。第二学段安
排了两次,侧重于通过画图等方式,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特点。本册是第二次学习,主要是对
平移和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要求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及补全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会运用平移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图形运动经验,描述或画出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促使学生在探索和理解“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3、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图形的运动(二)》这个单元共分四个课时,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新修订的教材,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时,突出了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同时巩固了点到之间的距离知识。在习题中增加了对称轴是斜置的情况,使学生加深理解轴对称的特征。
人教版教材的编排关注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了得到结论的数学过程设计,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与结构更加清晰,为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提供适宜的学习素材,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应用,重视“四基”“四能”。借助“方格图”“做”数学,培养学生空间观念。重视数学思考,突出应用意识,感悟数学思想。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3、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三、课前准备
智慧教室系统、习题纸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生活中的对称
师:老师收集了几张漂亮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屏幕展示)
师:你发现了什么呀?
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对折后能重合。
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呢?
生:窗户、本子的形状……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对称而让人觉得美的物体,(展示各国对称的建筑物)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2、回顾对称轴
师:看,这个图形大家认识吗?是轴对称图形吗?
谁能快速的找到它的对称轴,看看能找几条?
学生动手折一折
生: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
生:对称轴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更多推荐
图形,轴对称,学生,数学,学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