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前沿今天
运用可视化手段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彭晋芬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三岔路小学 湖南 常德 415000)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以思维作为基础的学科,所有的知识教学都是围绕思维展开,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和思维逻辑的形成,是小学教学的核心主题。可视化教学能够清晰地呈现小学数学思维过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使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但在种种因素的限制下,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仍旧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这些问题。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癋与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握住思维和现实的关系,通过挖掘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实践等方法来充分发挥出可视化教学的作用与价值,为学生自主学习助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可视化方法;数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917(2021)08-0151-01
1.引言
思维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不同学科对思维方式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思维”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地位愈加突出。若想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应当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思维可视化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教学信息进行加工来启发头脑智能,提升信息的传递效能,提升小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取效果。
2.小学数学教学中可视化教学的意义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涌现了大量新型教育理念,但受到传统思维的禁锢,部分教师仍旧习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在课堂上单一地讲解数学知识,要求学生进行理解与记忆,并且由于部分教师对生活元素的认识过于片面,未能真正地从生活化角度出发开展课堂教学,致使教学内容过于枯燥,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1]。
教师可以使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来展示出解题的思路,让学生主动质疑,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并通过标出各类条件、找到涉及理论、应用数学公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营造舒适、和谐的氛围,降低解答问题的难度,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数学学习路径,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打下了基础。
3.运用可视化手段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1 挖掘教学资源,构建数学思维。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思维,强化对数学知识的感知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不断在知识点中寻找、挖掘出共性,让学生抓住这些知识中的规律,树立逻辑观念,这也是让思维可视化的基础。
比如,在教授“直角概念”时,学生常常会由于逻辑思维不强,而产生的对直角概念的定义较为模糊的现象,教师应当在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增设趣味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可视化学习材料,让学生想一想、摸一摸、看一看,感知古人是如何用圆周来计算天数的;鼓励学生分享观点、提出质疑,并以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圆周和直角的关系,并画出大概的思维框架,使各个看似独立的知识紧密联系,促使学生理清思路,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互动、思考的过程中,使其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的同时,更好地体会知识的完整性[2]。
3.2 优化教学模式,提升逻辑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问题有着极强的抽象性,若是教师习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必然难以使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模式,也难以使学生充分把握数学知识广泛的应用范围。所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将知识整合到一起,并借助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框架,同时以实践训练、演示分析方式为主,保证课堂的吸引力,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活动过程呈现在数学模型当中,熟练掌握绘制方式,并充分感知数学思想。
比如,低年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发达,对“数位、位数、计数单位”这三个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简单的教学用具(火柴),来和学生一起观察模型的特点,然后进行模型的拆分,通过“摆、说、做”的方法,让学生看见“数位”,知道“位数”,慢慢了解“计数单位”[3]。
此时的学生并不一定能理解这个形状所传达出的含义,但通过直观的图形演示,他们能够较好的感觉出隐藏在图形中的规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过程,组织学生在沟通、对比中寻找最好的表达方式,并通过相互借鉴、学习,使原本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比较隐蔽的数量关系得以具体化揭示出来,从而形成知识的连续性。
3.3 创新教学实践,强化思维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向一线的数学教师们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老师们不但要在课堂中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感受数学概念,让学生逐步形成经验,促进学生思维的成长和发散,让小学生从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自主参与学习,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放学回家,芳芳骑自行车1分钟走1/5公里,到了家花了1/3小时,那么芳芳的家离学校有多远[4]?”这一问题既包括分数乘法,又包括单位换算。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简化和可视化复杂的数学问题,丰富学生对分数乘法的直观理解,并随着题目的变化进行动态化调整,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中的定量关系的同时,让学生真切的感受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流动过程,实现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宋宜秀.基于“思维可视化”理论的小学数学课堂重建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9,(A01):49-51.
[2] 黄杏贤.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探讨[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9,(11):148-149.
[3] 钟建军.思维可视化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20,(12):26-27.
[4] 顾季红.思维可视化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32):37-38.
作者简介:彭晋芬,女,汉族,湖南常德市人,本科,小学教师,研究方向:数学。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读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的实践研究》(XJK19CJC081)的研究成果。
·
1
5
1
·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思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