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优秀10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整理——总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巩固比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3.通过交流整理与复习的不同思路,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比的有关知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三幅“奥运会”会徽旗帜图:分别是长3厘米、宽5厘米;长3厘米、宽3.8厘米;长4厘米、宽3.7厘米。
    师:你认为哪幅图最匀称?
    学生交流。
    师:能不能用数学语言描述长与宽的关系?
    学生交流。
    出示课题:比的整理与复习。
    二、回顾知识,整理归纳
    1.回顾知识,合作梳理
    (1)师: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把所学有关比的知识用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学生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2)师谈话:对于这一部分知识,你认为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的?
    学生交流:类推的方法。
    2.沟通联系,主体内化
    师:请小组讨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联系和区别?请用表格的形式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师: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请大家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
    全班交流。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判断
    (1)比的前项与后项可以是任意数。 ( )
    追问: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而足球赛中常出现的“2 :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使学生明确足球赛中出现的“2 :0”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比。
    (2)小强身高1米,他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 。 ( )
    (3)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4)比的。前项增加5,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要增加5. ( )
    (5)8:4化成最简整数比是2. ( )
    (6)盐占盐水的1/20,盐与水的比是1:20。 (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交流师让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我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8人,体育老师拿来14个篮球,怎样分公平呢?
    学生解决,集体订正答案。
    师生总结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特点、解题思路、检验方法。
    把人数改成男生有18人,女生有18人可以怎样解答?你发现什么?
    3.实际运用
    张叔叔和李叔叔、王大伯三家合资办厂,由于他们齐心合力,经营有道,一年下来,除去缴纳税款、发工资和其他费用,获得利润14万元。该怎么分配这些利润。
    现在同学们四人一组,也像他们一样围在一起,商量商量如何分配这14万元的利润。教
师巡回,作适当的指导。
    四、全课总结,升华提高
    今天我们复习了比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解决问题的事例还很多,说说看比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所学内容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切实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掌握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24名学生,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能力也还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喜欢动手操作,但思想不易长时间集中;有30%的同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学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先约分后相乘)。
    教学难点:分数乘分数或分数乘整数先约分再相乘的书写格式。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说明:
    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更大,特别是合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这部分内容。本课是要完成的是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与研究,下面就教学安排作简单说明。
    一、 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例题和生活实例的观察、研究和学习,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生活中寻找和学习数学知识。
    二、 讨论与归纳:这是比观察与思考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研究、补充、完善,归纳出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懂得合作,学会合作。
    三、 练习与提高:通过两部分内容的练习,进一步熟悉、理解、认识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 简便运算:完成例2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特别是对乘法运算定
律的灵活运用学生的困难较大,所以在教学时要区别对待。基本内容部分要求全体学生掌握,也就是这一教学段的前三部分内容,这一教学段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但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P28-29 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2、懂得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改写成两个积的和。
    3、会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得出及其运用。
    教学安排:
    一、 观察与思考:
    1、 出示例1:(1)看下图计算,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A、用实物演示引出两种算法。
    (5+3)2=16(个) 52+32=16(个)
    B、观察以上两式得到:(5+3)2=52+32
    2、 出示生活实例:
    ①一件上衣30元,一条裤子20元。买4套这样的服装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通过计算观察得出:
    (30+20)4=200(元) 304+204=200(元)
    即:(30+20)4=304+204
    ②2角硬币和5角硬币各6枚,一共有多少钱?
    请学生同桌说说两种计算方法,然后汇报结果。
    (2+5)6=42(角) 26+56=42(角)
    即:(2+5)6=26+56
    3、 请学生仔细观察上面讨论得到的三组等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前后两式是相等的、先算和再算积与先算积再算和是一样的)
    这就是今天我们重点要研究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二、 讨论与归纳:
    1、 出示问题,读读想想。
    A、 以上三组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B、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汇报交流。
    得出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说法。
    看书,齐读乘法分配律。
    2、 质疑。
    为什么乘法分配律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而不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以一个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数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前面,也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而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这个数只能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
    3、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三、 练习:
    1、 根据乘法分配律填上适当的数或运算符号。
    (8+6)3=8○3○6○3
    (25+9)40= 40+ 40
    (56+ )3=56 +8
    2、 判断:
    13(4+8)=134+8 ( )
    13(4+8)=138+48 ( )
    13(4+8)=134+138 ( )
    四、 简便运算:
    1、 出示例2:(125+70)8
    请同桌两人右边的按运算顺序算,左边的用乘法分配律先去掉括号再算。
    算好后同桌观察讨论:怎样算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总结:用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2、 选择题:
    1624+8424的简便算法是( )。
    A、(16+24)84 B、(16+84)24 C、(1684)24
    3、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先同桌讨论,再独立完成)。(有的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25+9)8 29175+2529 48128-2848 7599+75
    4、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你有几种不同的填法。(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41□+5923 □□+6328
    五、 小结:
    1、 乘法分配律及字母表达式。
    2、 运用乘法分配律应注意什么?
    ①运算符号 ②分配合理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四
    一、指导思想:
    学期即将结束,按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已进入复习阶段,期末复习,如果不讲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那么对学生来说,就一定感到很乏味。所以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很重要。为了更好的提高复习效率,,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有的放矢的做好复习,特制定本复习计划。

更多推荐

学生,乘法,分数,分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