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图形特征,算法多样化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接下来我将从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特色几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提出要改变学生过去那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本课重点,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各种解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最终归纳出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学背景
(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85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教材分析
长、正方形周长计算安排在人教版数学三上第七单元中,这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部分,主要内容由认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对物体长度的估计这
四部分组成。其中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是学生认识了四边形、对长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了认识以及掌握了周长含义并会计算多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又是后面学生长、正方形面积、长、正方体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也乐于动手,乐于合作学习,
通过结果可以看出:三年级的学生虽具有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但对知识的灵活应用缺乏训练。由于刚学完计算任意一个封闭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所以对长方形这个特殊的封闭图形没有想到从长方形的特征出发计算它的周长。
三年级的学生虽具有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但对知识的灵活应用缺乏训练。由于刚学完计算任意一个封闭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所以对长方形这个特殊的封闭图形没有想到从长方形的特征出发计算它的周长。因此本节课要从图形特征出发,进行周长计算的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自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过程,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体验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和主动探究的数学素养。
四、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长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发现、探索,并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后能做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
1.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学习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计算出长方形周长并利用摆小棒和同学交流算式的意思。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 发展迁移法。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解决几何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疑、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这次的比赛叫不公平吗?你们认为谁的路线长,说说你们的依据。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并巧妙地与本课内容结合,通过创设矛盾激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怎样计算长正方形周长呢?你有哪些好方法?现在请你借助手中的学习自己动手算一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激发出学生自己的求知欲,先要求独立解答后再小组合作进行解答。
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活动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算法。
方法一:60+40+60+40=200(米)
关注点:你根据什么来求周长?(我是一条一条加起来的,长+宽+长+宽=长方形周长)。
方法二:60×2+40×2=200(米)
关注点:你根据什么来求周长?(我是二条长加上二条宽的,为什么×2?二条长是用乘法算)
方法三:(60+40)×2=200(米)
指导点:为什么要加括号?先算出长方形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因为另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与这一组是相等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也就是(60+40)×2=200(米),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设计意图: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的培养学生良
好的数学意识和熟练运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
想的素养;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算法,只让他们说清算理即可。
师:那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单呢?大家展示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生1:第一种优点全是加法不容易出现运算错误。但是麻烦,需要算3次。
生2:第二种需要算2次加和两次乘,比第一种简单一些。
生3:第二种需要算1次加和一次乘,最简单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不过,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优化选择,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师: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们总结出来了,正方形的周长你会算吗?
生1:可以把四条边都加起来5+5+5+5=20(厘米)
生2:5×4=20(厘米)(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关注:为什么要×4?(因为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
正方形周长计算中你更喜欢哪一种?第二种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于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已经重点研究,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所以在正方形的计算方法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小组去探研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师:现在兔子和乌龟的路线我们都知道了,你们觉得他们的比赛公平吗?
生:他们跑的路程一样长,公平
师:开始小兔子还说“比赛不公平”,它这种没有经过计算就下结论的做法大家一定不要学习啊。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更多推荐

学生,周长,学习,长方形,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