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有了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教学有条有理,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才会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这个中心,探索出更有价值的数学,所以,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尤为重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更是重要。
        作为教师首先得理解到,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也是构成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即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在结构和表述语言上都有变化。根据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实行了阐述。细读《标准》可知,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并非纯粹的并列关系,其中含有相互间的融合与渗透。如在知识技能目标中,多次出现“经历……..过程”,即在某一个方面的目标中,蕴含了其他方面的目标。
      其次,更要准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知识技能目标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方面的目标,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阐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一方面,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托,因为任何过程性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对一定的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为载体来实行,如果脱离了具体知识的学习,任何“过程”都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失去价值;另一方面,过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中介,因为任何知识和技能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形式和学习过程来获得。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固然不可取,只重过程而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课堂教学,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作为一线的老师,必须树立整体的数学教育观,树立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从整体着眼,既重视教法和学法的指导,又注重兴趣、习惯的培养,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使养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为此,清醒地理解到:既要用新课标理念作为航标,又要在教学中用思考的头脑去审视我们的教学,采用何种教学策略能提升课堂教学实效,需要我们持续去思考、探索,才能更好的为我们教学所服务。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所需要实现的学生行为变化。这种行为变化以教学完成时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水平为标志。目标的具体界定则应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接受水平实行。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所以,目标设计应以目标分析为前提,即教师从既定的终点目标出发追问自己,若要达到终点目标,学生必须具备哪些构成水平。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但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
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因为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个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对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即使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使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能够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
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对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准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能够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准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注重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
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水准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使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水准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合、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实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更多推荐

目标,教学,学生,知识,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