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教师培训心得:教育,是一场修行
第一篇:暑期教师培训心得:教育,是一场修行
暑期教师培训心得:教育,是一场修行
XX年8月11日至16日,xx市第三届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43名学员在市师训中心的组织下来到xx市xx区东华大学参加学习。为期四天的培训,以国际的视野、扎实的实证、理性的思考,悄悄拨动受训者的心弦。回顾培训点滴,梳理培训收获,除了思考,还是思考。
思考一:理想与担当
xx市先后于XX、XX年两次参加PISA测试,均获成绩第一。在欢欣鼓舞的背后,执着的教育人理性地认识到成绩背后的问题:xx学生报告的校内上课时间为平均每周28.2小时,在参评国家(地区)中位列第9位;作业时间平均每周13.8小时,远高于oEcD平均的7小时左右,位列第1位。学生的学业负担可见一斑。
校内教育已经够重,家庭的补课、校外的辅导班又纷至沓来,压缩着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的空间。
细数教育生活的参与者,焦虑与痛苦掺杂其间。“教育是培养人、培养社会人的事业”。当下的教育活动却与这个宗旨严重地背离。
教育应是面向未来的,学生接受教育是为一辈子的幸福奠基,可是事实却经常要求今天开展活动,明天见到“成果”;
教育应是一种生活,每一个参与者都应是自信从容的,可是事实却脚步匆匆、马不停蹄,每一天的校园活动不亚于一场战斗;
教育应是温情脉脉的,徜徉其间的生命随时可以感受到爱的温馨,可是事实却经常暴戾横扫,指责、催逼之下不乏焦虑与疲惫;
教育应是让生命得以舒展的……
造成一切的一切,原因错综复杂。
有儒家的文化影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童年就是用来磨砺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有科举制度的影响:学而优则仕。“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日,衣锦还乡时……
有社会的舆论炒作:这些年,到了考试季,各类媒体总是不遗余力地宣扬考试成功论。“不良”商家总是借着炒作状元的噱头宣传捞金……
有家庭的期望压迫:长远很远,输赢不问,谁也不肯让自己的孩子输在当下。打着爱的旗号,谁也不肯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少学那么一点……
有教育本身的推波助澜:每年考试完毕,各校纷纷向社会“报喜”。面上不说,实际拿这些来考核学校,考核教师。素质教育多年,升学率、优秀率、合格率等等何尝离开过教育的田野……
而不能否认的,何尝没有教师自身的分数追求呢?学生哪次考试成绩差了,除了对学生语重心长外,也少不了对家长一番真情叮咛。而考试成绩的优秀,也免不了成为部分教师宣传自己的不二法门……
驻足回望,教育又是何其窘迫:近现代社会凡是能想到的发明:电视机、手机、平板、手
表、自行车、电饭煲……穷其所有,竟没有一样属于中国人。于是,我们只能搬出我们的祖先,搬出早已远去的四大发明来聊以自慰……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育的技术而已。”高考指挥棒不改,素质教育只能是空谈。说得恳切,却忽视了作为一个教育人本身的警醒与担当。面对现实,我又何尝做出过扎实的行动呢?理想、信念、担当,这些美丽的字眼,放到现实中除了要有清醒的认识,冷静的思考,还需要先行的勇气与无畏的韧性……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投身教育何尝又不是,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团队合作,哪一样少得了艰辛的努力呢?
思考
二、差异与标准
杨xx校长说:“教育的最大毛病在于轰轰烈烈”。今儿个邯郸学步搬洋思,明儿个东施效颦抄杜郎口,后天里又翻转课堂来折腾……
邹xx主任谈起自己对翻转课堂的思考:如此翻转,提前学习的结果会使得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的认知起点进一步加大差距;如此翻转,课标中规定的基本思想、基本经验的目标该如何实现……追根溯源,翻转课堂则是美国西部两位高中教师为解决他们的学生因路途遥远耽误课程采取的创新举措……
花样百出,盲目跟从,往往是没有找到真理状态下的痛苦与茫然的尝试。
但是,尝试何尝不是勇者的探索。有尝试比固步自封自是高级得多的。但是把别人的经验生搬硬套来移植,却是不被祝福的。经验是个性化的,与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莫不密切相关。学习思想精髓是可以的,忽视各种差异而照搬形式却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
面向教育,各种差异客观存在。而这些差异与目下的教育体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摩擦与碰撞。
性别是有差异的。女生观察事物比较细,能注意到事物的细节而男生则倾向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察,学习上常有不够认真的表现;女生注意的稳定性比男生强,男生比女生容易分散
注意,所以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不遵守纪律的往往是男生……性别差异不止于此。于是,在课堂上,老师更喜欢女生,被批评的也往往是男生。一把尺子的课堂常规,实际上却是对性别差异漠视的产物。教师月刊曾经刊登了一篇《用教育减少妖男》,诚然,妖男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光靠教育,要达到这一目的是很难的。但是,这同样需要教育人直面问题去思考,落实行动去改变。
智能是有差异的。八项智能,我们都谙熟于心。但是实践中何尝又因此来更多的进行个性关怀呢?强迫猪八戒去学习筋斗云,结果未知几何。当年的奥数,风靡全国。然而适合学习奥数,只能是极少的一部分人。揠苗助长,皆以为笑谈,事实却漠然不见。xx市教研室主任孙彦在一次培训中说到一个孩子因为学习奥数而考取名校,而店铺,而……可是这一切也弥补不了奥数带给她的伤害,而她因为奥数而成功,因为成功而远离数学!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折磨,是一种摧残!当数学成为很多成人所痛恨的学科,反思也变得越发沉重……
阶段是有差异的。记得孩子小时读幼儿园,有写拼音的练习,我的孩子总是写不了字母a的半圆,写出来的往往是一段一段拼的,或者七歪八扭,煞费苦心地教他还是做不到,为此
很是恼火。后来知晓,孩子当时的手腕腕骨还没有发育好,自然是转不了那么圆润的半圆的。五岁的时候,他写的a就很漂亮了。这件事情,每每回想起来,总是懊悔不已,为自己的无知,为孩子的无辜。凝望课堂,这样的事实仍在不断上演。课标的要求被一次次超越,一层层拔高,而教师、家长,却视为正常。该在中段学习的,低段就学完了之类的现象比比皆是。校外培训班对此更是推波助澜。为考试而教,而不是为学生发展而教。寅吃卯粮何时休?
知识是一样的,经验却是有差异的。邹雪峰主任提醒我们注意:一个孩子因为请假耽误了一段时间的课程,可是回校后考试成绩却照样好,面对这样的问题该怎样看待?是否其他孩子这段时间就是没有收获的,没有发展的?事实上,这个请假的孩子只得到了作为结果的知识,却失去了作为过程中经验。分披萨饼,中国的孩子会统一用数学知识列式解答,而美国孩子会有许多种个性化的方法。强调过程的教学,就是要让这过程成为经验积累的过程,成为思维生长的过程,成为个性舒展的过程……
题目是一样的,错因却是有差异的。一次练习中有这样一题:时针从上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需要()时,也就是()分。一个学生的答案是“6时,也就是480分”。为帮他理
解,我拿出了手表。让他解释给我听。他认真地指了一下12,再指了一下6,说“时针从这里走到这里……”惊愕数秒,禁不住扑哧一笑。这孩子,竟然是从这个数字在钟面上的位置去思考的。继而庆幸是先问了他,而不是盲目地教他怎么计算时间……
细数差异,可能还有很多。面对差异,我们做了什么呢?统一的标准之下,个性该如何彰显?抑或采取哪些措施,弥补班科授课制本身的缺憾?
思考三:挫折与坚守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主席语)
然而,成为一个好老师又何其难呢!
杨明华校长五十多岁时还一家三口挤住在五十平米的老房子,邹雪峰主任笑谈自己还不是学科带头人……
在这个社会转型变革期,在这个讲地位、讲财富的年代,甘于清贫,耐住寂寞,这句话说
起来就是一把泪!教育强县甘肃会宁171位教师跳槽到公安行列,真的都是因为喜欢当警察吗?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仅凭这单薄的带有强迫症嫌疑的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或许能强迫一时,却不能长久罢!牢骚、埋怨、懈怠在强迫的间隙中会自然地生长。
又及,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面对来自各式各样家庭的迥然不同的孩子,光凭一腔激情似的爱能做到吗?凭着师德规范上的条条框框就能做到吗?

更多推荐

教育,孩子,教师,学习,差异,没有,思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