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
评课者:叶飞篇二:解决问题评课稿
《用乘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课中,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能找出条件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在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
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
交流的能力。
教学建议:这堂课的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能够投入到所设情境中,学习效果不错。不足之处就是练习的设计层次感不是很好,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注意到这个问题。教师还应适当放慢语速,讲的重点是加重语气。篇三:解决问题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实验小学 崔清兰 看图画解决问题,是在这册书中出现的最完整的解决问题的一课,旨在让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图画中明确由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构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理解图意,并将图画的意思转化成语言文字,用语言完整地表达数学问题,根据信息和问题选择正确的方法解答。
一年级小学生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识字不多,语言表达能力差,增加了教和学的难度。针对以上特点,吴老师用课件(森林里的小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充分利用图画,引导学生根据图意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观察、口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加上动作、画图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使学生弄清图中的信息和
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去进行列式计算。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数学离不开思维,语言表达是开发学生思维的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解决问题入门教学的关键。
解决问题启蒙教学应当重视算理,揭示算法,避免让学生搬硬套。因此,吴老师在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明确大括号和问号的作用,并让学生自己动
手画图表示图意,再列式计算,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明白,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计算道理。
新课标提倡教师选择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吴老师从低年级入手,通过大量的生活事实以及在教室里找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拓展延伸题目的设计很有训练价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数学信息,
解决相同的数学问题。
问题思考:1.在组织教学时,用了一些奖励的办法,但效果不是很好,应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xx同学坐得端正,听得认真,回答问题积极?
2.设问应准确、易懂,否则学生无从答起,或者答非所问。
3.多问“为什么”(如: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4.在教学时,我们既要注意让学生说图意,更要注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的引导,做到在说图意时,表述尽量准确,不掺杂其他信息。
2012.10.22篇四: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及如何写评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及如何写评课稿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
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