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生活,引领学生感知数据;引导实践,促进学生感悟数据;引领反思,促进学生构建数据,使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不断得到培养,促进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儿童视角;数据分析意识;培养;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1)03-0031-02
培养数据分析意识,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这是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深入分析学情,创设有助于学生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情境,使学生对数据产生亲切感,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促进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下面,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促进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
一、紧扣生活,感知数据
数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统计也是随处可见的。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合适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数据,体会数据的作用和意义,为他们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课前的学习准备材料都完成了吗?谁来汇报一下?
生1:我的体重情况是这样的:6岁,14千克;7岁,15千克;8岁,17千克;9岁,18千克;10岁,21千克;11岁,22千克;12岁,24千克。
生2:我的体重情况是这样的:6岁,15千克;7岁,16千克;8岁,19千克;9岁,20千克;10岁,21千克;11岁,23千克;12岁,25千克。
生3:我的身高情况是这样的:6岁,115厘米;7岁,120厘米;8岁,122厘米;9岁,124厘米;10岁,132厘米;11岁,139厘米;12岁,143厘米。
生4:我的身高情况是这样的:6岁,116厘米;7岁,122厘米;8岁,125厘米;9岁,129厘米;10岁,133厘米;11岁,141厘米;12岁,146厘米。
……
师:看来,大家都很用心地去收集材料了。通过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触?
生5:我们的身高和体重都是在不断增长的。
生6:有时候身高长得快,有时候则不明显。
生7:体重的增长也是这样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前提是学生能够感知数据,会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这样学生才能在翔实的数据中感知相应的数学信息,发现一些端倪,找到一些规律或特征,进而对数据产生分析意识。上述教学,教师没有刻意去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而是围绕课前预习任务展开教学活动,即让学生采集自己6~12岁的身高和体重数据,使学生在具体的数据感知中体会到体重和身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最后,学生明白: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高和体重的发展变化也是不均衡的,呈现出时高时低、时多时少的现象。
二、引导实践,感悟数据
感悟数据的价值、体会数据的意义,学生需要充分经历实践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等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解读数据、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
师:面对这些同学的身高数据,你打算如何处理,使它们更有利于我们观察与分析思考?
生1:制作表格。
生2:应该制作一个关于同学们身高的统计表。
生3:还可以制作一个条形统计图。
师:不错!请在学习材料纸上完成自己的思考。(学生自由填写统计表,完成条形统计图)
生4:条形统计图能一眼看出12岁时身高最高。
生5:直条虽然在不断升高,但变化是有起伏的。
师: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反映出数据的多少,很方便,可老师觉得这里的数据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请同学们与同伴交流讨论一下,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生6:我感觉身高的多少已经知道了,就是每年增加多少反映不够直观。
……
师:下面,我们共同探讨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吧!(课件呈现学生身高的折线统计图制作过程)生7:先在横线上标注年龄(6~12岁),竖线表示
基于儿童视角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意识浅探——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为例
江苏灌南县苏州路实验(223500)刘权林
数学
身高,即每个格子代表5厘米;再根据年龄在竖线上找到对应的身高,描出小圆点,写清楚身高的数值;最后从6岁开始,一直到12岁,有顺序地连接这些小圆点,就变成了折线统计图。
生8:先看清楚年龄、身高,对应着描点,再按从小到大的年龄顺序连接这些点,就制成了折线统计图。
师:“百说不如一做”,在练习纸上把自己身高变化的折线统计图画出来吧!(学生根据课件演示的方法,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
……
上述教学,教师没有直接讲授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而是采取迂回策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整理和分析数据。这样既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为新知探究做好准备,又可以让学生在解读数据过程中体会到年龄、身高的变化情况,使变化发展的意识在学生脑海里生根发芽,为他们后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提供支撑。同时,教师把教学设计成“一看二做”模式,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折线统计图。
三、引领反思,构建数据
学习需要反思,这样学习才会不断深入。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进行反思,这样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据分析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师:观察屏幕上的统计图和自己制作的统计图,你能看出什么?
生1:可以看出身高的分布情况,也能看出最高的身高是多少。
生2:还可以看出身高增长的变化情况。
师:(出示某公司某季度的销售情况)这是某公司某季度销售情况的折线统计图,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生3:这个公司第一季度的销售总额最少,第二季度的销售总额次之,第三季度的销售总额最多。
……
上述教学,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感悟它的特点——呈现数据增减变化的情况,使学生科学构建折线统计图的认知。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统计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科学地创设情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等活动,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据分析的意义与价值,树立学好统计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责编杜华)
[摘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现实、已有知识经验、思维特点等去设计数学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设计;思维;圆锥;体积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1)03-0032-02
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实验、去尝试、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下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复习引领、实践探究等活动,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最终实现“让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教学片段一:
师:你们还记得圆柱和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吗?这些计算公式是如何获得的?
生1: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先把它均分为一个个扇形,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从中分析总结出来的。
生2: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拼一个长方体,看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就是多少立方厘米,进而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
师:今天,我们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你们认为会从什么图形的体积计算中获得启发呢?
生3:圆锥与圆柱有相似的地方,应该从圆柱的体积计算中获得新的思考。
生4:应该会借助圆柱的体积计算来进行研究或推导。
精心设计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实践探索
浙江乐清市雁荡镇第五小学(325614)黄伟东
数学

更多推荐

学生,数据,身高,统计图,数学,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