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换牙了—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一年级下册)》96~9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写一写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数据分析的意义。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数据整理的结果,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数据分析,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在与同伴合作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4.感受数据整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初步的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数据,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铅笔、两类学习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1、猜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说一个,大家来猜猜看,好不好?“小小石头硬又白,整整齐齐排两排。天天早起刷干净,结结实实不爱坏。”  生回答“牙齿”
师:对,是牙齿,你们现在正是换牙的时候,换牙,是小孩儿长大的标志,虽然会有点疼,但成长的过程是一件让人特别高兴的事儿。来,露出你最灿烂的笑容,让我看看你的小牙齿,有谁换牙了大声告诉老师——我换牙了!(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我们能清楚地知道某一个同学换了几颗牙。
师:如果现在要研究某一个小组换4颗牙、换5颗牙、换6颗牙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考虑到部分孩子不知道自己究竟换了几颗牙,所以课前做好功课,在弄懂自己换牙情况的基础上,组织本节课的学习。同时,小学生正值换牙期,课本换牙情景的设计,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巧妙地拉近了孩子们与新知识距离。另外,在询问几个孩子换牙情况之后,直接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开门见山,明确研究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经历统计全过程
(一)收集数据
师: 现在我们全班分成了4个小组,看看哪个小组能想出办法,分别数出你们小组这三类换牙的人数。
1、小组交流方法
预设:画√或o或记名字的办法,让学生多交流,充分展示方法。
2、好,大家说出了自己的办法,那纸上谈兵师不行的,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下记录,小组长管理好小组纪律,并在记录单上(见图1)做好记录。等会再展示给大家。
师巡回观察各个小组情况,分小组上台展示(预设:用符号,圆形、三角形、对号等表示人数,当然可能也有孩子直接写人名)
3.展示交流
师:那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一下,四个小组分别展示记录方法。
4.(1)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统计。
师:瞧,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都可以调查出换牙的情况。那么到底用那一种方法能又快、又准、又清楚地表示出每种情况的人数呢?
(2)用笑脸来代替学生到黑板上来排排队。 
    【设计意图】前面的环节做足功课,在展示环节,老师完全可以大胆放手,借助几个典型问题引领孩子们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不同小组记录数据的看法。同时,本环节不仅是孩子们作品展示的过程,也是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的过程,更是孩子们进行作品的比较、选择和优化的过程。
(二)整理数据
师:看来同学们收集数据的方法已经掌握,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步整理数据,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老师直接告诉大家,我们借助统计图和统计表整理数据。
  【板书:整理数据:统计图、统计表】
    1.介绍统计图
师:孩子们,见过统计图吗?想不想看看它长什么样子?
(借助课件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
师:谁能看懂?
生先回答,师再补充介绍统计图:每一类换牙情况对应一个竖条,竖条中的一个格可以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对应涂几个格。
以黑板上收集的某小组的换牙情况为例,师课件示范涂色。最后,涂完还要再次检查涂的格数与记录的数据是否一一对应。
2.介绍统计表
师:除了统计图,我们还可以借助统计表整理数据,这就是统计表(课件出示)。【板书:统计表】

更多推荐

数据,整理,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