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尝试教学法”应用初探
作者:张 洁
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后旗第二完全小学
邮编:015543
手机号码:
关键词:
尝试教学 教学模式 自学能力 尝试练习
尝试表达 尝试解决 尝试提问 质疑讨论辩答
内容摘要:
尝试教学模式除了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了学生积极的广泛参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注重了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感悟,改变了学生对
数学学习的枯燥机械被动状态,让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发展;同时改变了教师“独霸”课堂和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习惯行为。并且,教师的“讲”在于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时,在于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帮助,即在于“导”。特别注重学生的“质疑”,也就是说更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纵向看,该结构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各自的操作程序。教师的关键是“导”,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供学习帮助、引导学习过程、迁移应用等。教师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情感体验的培养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问题讨论的参与者,历史史料的提供者,学习困难的帮助者,学习成果的分享者。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互动、民主、开放的学习情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关键是进行不断地“尝试”,在“尝试”中体验,在“尝试”在感悟,在“尝试”中学会,在“尝试”中成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从横向看,反映了师生、教学双边的相互作用,主体与主导的相互关系。正是这样的纵、横优化组合,构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形成了一个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动力系统,在学生认知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尝试教学法”应用初探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学除了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外,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还要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与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思维的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在学习的同时,探究知识产生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育质疑、好问的习惯与创新的精神。
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研究了若干年之后,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素质教育需要践行”。实施新课程改革、落实新课标理念又何尝不是呢?我认为这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从实际出发,从传统中,从新的研究成果与理论中“扬弃”,为我所用,来践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笔者就本人在《“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推广应用初探》中的体会与大家探讨。
一、我在课题的研究中,主要设计了以下两种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1、“激趣导入---出示导学问题---自学课本---尝试解答---分组讨论---教师梳理---(学生质疑---)尝试练习”,即“问题导学---分组讨论---教师梳理(---学生质疑)”。
2、“激趣导入---确定学习目标与方法---分组自学课本---尝试汇报学习成果---学生质疑讨论---教师通过讲解、补充材料等引导学生思路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梳理要点---尝试练习”,即“目标导学---汇报学习---质疑讨论---教师引导”。
此外,还有结合结合不同课程内容而产生的变型。
从以上的课堂模式看,除了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了学生积极的广泛参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注重了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感悟,改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枯燥机械被动状态,让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发展;同时改变了教师“独霸”课堂和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习惯行为。并且,教师的“讲”在于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时,在于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帮助,即在于“导”。特别注重学生的“质疑”,也就是说更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这个教学过程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这一教学流程用信息论和教学模式等有关理论可作如下理解:
学生的学习是学生的认识信息加工系统与教学环境和教师的指导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实现这个相互作用,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使之产生最佳的影响;另一方面必须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高度激活状态,实现主体与主导的有机统一。
更多推荐
学生,学习,教学,教师,尝试,注重,过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