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陆晓东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4年第15期
作者:陆晓东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4年第15期
摘要: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切实转变教学行为,仍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应关注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要素,如课时目标、数学活动、学生思维、基础训练和教学反馈等,推动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真正走向扎实、有效。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课堂;基本共识;核心要素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59-1一、课时目标具体、明确
新课程下的“有效课堂”,课时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行性,切忌空泛,缺乏操作性。课时目标不要过高,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及,也不宜过低,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要结合课程标准与具体内容的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已知、需求与特点出发设定课时目标。这始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起点。
二、数学活动扎实、有效
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是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关键。数学活动的设计要扎实、有效,目标应直接指向数学本质,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如把长方体剪开,然后用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的特点;用尺量,用小棒或塑料吸管沿长方体的棱比一比、剪一剪等方式研究棱的特点。学生在充分的数学活动中,不仅掌握了“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等数学知识,而且积累了从顶点、棱、面等不同角度研究立体图形的数学活动经验。需要注意的是,一节课中的数学活动不要太多太杂,不要流于形式,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更不能让一些与数学无关的活动影响、干扰学生的学习。
三、学生思维主动、优化
有人说,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最核心的内涵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是否主动、全面、全程、深度参与,外在活动状态与内在思维状态是否活跃,学习是否有效,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个维度的目标上是否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是评价一堂课最根本的出发点。数
学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其实质是思维的积极展开,在数学活动中思维品质得到优化。
更多推荐
数学,活动,学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