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识正、负数
生活化是我们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素材的特色及亮点之一,正负数是学生在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的知识的拓展。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电梯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正、负数的知识,融陌生的知识于熟悉的生活中,接着通过其他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归纳正、负数的意义,感受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进一步拓展到数轴,培养学生的数感。尽量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1 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
1.操作是分数概念的建构的起点,反思抽象则是建构的主要机制。
对于“分数意义”的教学,就是在创造分数和不断反思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对于教学而言,文本定义的抽象概括和数学表达的精确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概念的形成过程,要通过多层次的活动使“过程化”的“分数的意义”逐渐整体化、结构化、对象化。逐渐实现分数的“份数”定义向商(比)的定义的提升。
2.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的“平均分”“分几份”“取份数”的含义。这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条文要有趣的多。在教学中,除了利用动手操作来感知单位“1”以外,也要多举生活的实例来巩固对单位“1”的认识。
1 分数的意义第二课时
“分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知识,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总结经验,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
在这节课上,为了解决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比较枯燥、难懂的问题,使学生在有趣的、富有思考性的练习中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分数,我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有力的推动了学生认知体系的螺旋上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真分数、假分数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尤其在“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认识”这个环节中,使学生在对比、辨析、不断地矛盾冲突和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但是本节课中涉及到的生活实际较少,可以多增加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景中获得知识。
3 分数与除法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精心、具体的指导。本节课围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学生展示完自己的分法后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谁能给他们组的想法提几个问题?a:你们是几张
几张的分的?b:每幅画每次分得多少张圆片?(1
4
张),c:分了几次,共分了多少张?
(就是3个1
4
张就是
3
4
张)d:怎样才能看出是
3
4
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提出针对性发展了
学生问题意识,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
4 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在备课之初,我就将这堂课的难点确定为理解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转化成带分数的算理。书上介绍了两种转化的方法,一种是画图理解、一种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为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试着把94
转化成假分数,其间我通过巡视发现不少中上等学生已经通过计算将94
转化成了假分数,接着我让这部分学生回答他们的转化方法,当学生们存在疑惑时,我适时将另两种思路在黑板上展示,这两种思路其实就是计算的算理说明,在学生们看过、想过后再来理解转化后的
带分数每一部分的意思,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难度就被分解了,学生既掌握了方法又理解了算理。
更多推荐
学生,分数,问题,过程,意义,理解,知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