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典型错例汇编
二年级上册
一、错例目录
二、原始错例
附1:原始错例大样本调查汇总表
附2: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知识结构分布表
一、错例目录
1.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孔巧英)4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胡 宏)6
认识米 用米量………………………………………………………………(胡 宏)7
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赵雅丽)8
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胡 宏)10
以内加减法(二)
退位减法…………………………………………………………………… (胡 宏)11
退位减法…………………………………………………………………… (卢 婷)12
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叶跃萍)14
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卢 婷)15
加减混合………………………………………………………………………(孔巧英)18
加、减法估算……………………………………………………………… (王毓敏)21
加、减法估算……………………………………………………………… (孔巧英)22
加、减法估算……………………………………………………………… (胡 宏)25
整理和复习………………………………………………………………… (胡 宏)26
整理和复习………………………………………………………………… (胡 宏)27
3.角的初步认识
认识角、画角…………………………………………………………………(叶跃萍)28
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叶 绿)29
4.表内乘法(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叶 绿 王毓敏)30
乘法的初步认识……………………………………………………………(叶跃萍)32
整理和复习 …………………………………………………………………(胡 宏)33
5.表内乘法(二)
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叶 绿)34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胡 宏 竺柏明)35
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胡 宏)37
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胡 宏)38
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竺柏明)39
乘法口诀表 …………………………………………………………………(王毓敏)40
6.总复习
…………………………………………………………………………………(胡 宏)41
二、原始错例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 106 | 错误率 | % | 采集者 | 孔巧英 | 采集 学校 | 嵊州育英小学 | |||||
错题来源 | 第一单元 | 题 型 | 基本 | 时 机 | 课时 | √ | 课 型 | 新授课 | √ | |||
题目出处 | 教科书第2页 | 综合 | √ | 单元 | 练习课 | |||||||
相关知识 | 统一长度单位、估测长度 | 拓展 | 总复习 | 复习课 | ||||||||
教学简述 | 这是第一单元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时,学生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作为长度单位来估测其他物品长度的一个练习。学生需要掌握估测的方法,同时有赖于其空间感觉的发展。 | |||||||||||
◆典型错题
题目:
学生错解:
小刀大约(2)个 长。 橡皮大约(3或4)个 长。
回形针大约(1或2或3)个 长。蜡笔大约(4或6)个 长。
典型错解:
蜡笔大约(4)个 长。错误率占到%
◆原因分析
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虽然给了学生用 测量物体长度的体验,但对如何测量没有做细致的指导,当作业本中出现 这一立体图形时,部分学生还不知道以它哪一面哪条边作为长度的单位来测量,而是直观地以图的最左边到最右边作为一个长度单位,不是把它看做一个立体图形在思考;其次是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比如用铅笔画一画分一分,看看大约要几个 。
造成典型错解:蜡笔大约(4)个 长的原因是学生以橡皮为参照物,而橡皮的真正长度,学生又不能正确地确定(也是从最左边到最右边为它的长度了)造成的。这就和学生空间发展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了。
◆教学建议
1.新授课教学中,要给学生讲清楚如何确定立体图形的长(高)度,如正方体、长方体的长度是以某个面的边长;
2.在学生进行操作时,要给予细致的指导,使每一位学生能用正确的方法来测量,在进行相关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用划一划等方法来估测。
◆资源链接
相关习题选练:
1.
第一支铅笔大约( )个 高。
第一支铅笔大约( )个 高。
回形针大约( )个 高。
橡皮大约( )个 高。
2.
大约( )个 长。
大约( )个 长。
大约( )个 长。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 320 | 错误率 | 16% | 采集者 | 胡宏 | 采集 学校 | 绍兴市鲁迅小学 | |||||
错题来源 | 第一单元 | 题 型 | 基本 | √ | 时 机 | 课时 | 课 型 | 新授课 | ||||
题目出处 | 《过关检测》 | 综合 | 单元 | √ | 练习课 | √ | ||||||
相关知识 | 认识厘米和米 | 拓展 | 总复习 | 复习课 | ||||||||
教学简述 |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过关检测中的一道题。学生之前已初步感知了米和厘米的长度。X k B 1 . c o m | |||||||||||
◆典型错题
题目: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小明的身高是130( )。
2.字典的厚度是3( )。
3.教室门的高度是2( )。
学生错解:
1.小明的身高是130(米)。
2.字典的厚度是3(米)。
3.教室门的高度是2(厘米)。
◆原因分析
由于刚接触长度单位,还不十分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机会少,度量时也比较困难.对米、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空间观念形成的程度
不深,所以难以在实际中应用。
◆教学建议新-课-标- 第- 一-网
1.让学生从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体验感受1厘米有多长;利用食指甲宽大约1厘米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让学生寻找身边大约1厘米长的例子来加深对1厘米长的认识。
2.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并用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米尺的长度,再让他们四人小组讨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得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1米长的绳子,两手张开拉直绳子,充分利用自己身体的长度,张开双臂的宽度大约1米来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大约1米长的例子来加深对1米长的认识。
3.先估测,再实测。
4.对比法,理解选择哪个单位更合适。
◆资源链接
相应练习: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8( ) 黑板宽( )
弟弟的身高110( ) 课桌长( )
后测情况反馈:
学生知道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但还不能灵活运用,需要加强练习。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 320 | 错误率 | 16% | 采集者 | 胡宏 | 采集 学校 | 绍兴市鲁迅小学 | |||||
错题来源 | 第一单元 | 题 型 | 基本 | √ | 时 机 | 课时 | √ | 课 型 | 新授课 | |||
题目出处 | 《过关检测》 | 综合 | 单元 | 练习课 | √ | |||||||
相关知识 | 认识厘米和米 | 拓展 | 总复习 | 复习课 | ||||||||
教学简述 |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过关检测中的一道题。学生之前已学过了认识米和厘米,用米和厘米量,掌握了米和厘米的换算,对同单位的长度已经能够熟练计算。 | |||||||||||
◆典型错题
题目:
30厘米+70厘米=( )米
100厘米+9米=( )米
学生错解:
30厘米+70厘米=(100)米
100厘米+9米=(109)米
◆原因分析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看看这些题目,好像计算都对,可是学生在写单位时粗心及没看清单位是否统一,出现错误。
2.学生对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不明确,凭感觉做。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明白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长度单位不同也要转化为相同的长度单位再进行比较大小。
2. 让学生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在计算出结果时,确定应该写什么长度单位。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1米-40厘米= 60厘米-10厘米= 100厘米+5米=
26米+7米= 31米-3米= 4米-50厘米=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 54 | 错误率 | 46% | 采集者 | 赵亚丽 | 采集 学校 | 诸暨市实验小学 | |||||
错题来源 |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 题 型 | 基本 | √ | 时 机 | 课时 | √ | 课 型 | 新授课 | |||
题目出处 | 练习一 | 综合 | 单元 | 练习课 | √ | |||||||
相关知识 | 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 拓展 | 总复习 | 复习课 | ||||||||
教学简述 |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后编排的一个练习,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线段,并且会量和画线段,而《课堂作业本》上也曾经出现让学生先估一估线段的长,再量一量的前期题型。 | |||||||||||
◆典型错题
题目:
更多推荐
长度,学生,单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