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    统计与概率
一、复习内容
二、复习目标
1.借助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实例,明确统计的意义,感受统计的重要性。
2.系统地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三、复习重点
教学重点是加强对统计和概率相关知识内在意义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梳理统计的知识和方法,形成知识网络。
四、复习难点
难点是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初步形成科学的方法论。
五、复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请同学们自主预习课本P96—P97内容。
(二)课堂设计
1.梳理基础知识
1)收集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已经填好的调查表(如下)。先按项目剪开,然后9个小组的组长将你们要整理的项目条收集起来,先整理分类,再用统计表进行统计。想一想,从统计表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学生开始按课前分好的小组收集项目条,教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数据整理。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各小组都有各自的分工,便于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并利用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2)求统计量和分析数据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各小组的统计表已经整理好了,请到前面来展示你们的成果。
预设1:我们第一小组整理的是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制成的统计表是这样的。
师:观察这张统计表,你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1:身高是1.52米的同学人数最多,身高是1.40米的人数最少。
预设2:我们第二小组整理的是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从表中可以知道,体重是39千克的人数最多,体重是30千克的人数最少。
其余各小组分别展示统计表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选择一张统计表,你能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吗?用什么数据能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
学生先独立练习,再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预设1:第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50425。我们认为用平均数能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预设2:第二组数据的平均数是39.6。我们认为平均数可以代表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效率非常高。老师这里还有个问题,你能很快解答吗?
如果把全班同学编号,随意抽取一名学生,该生体重在36千克及以下的可能性大?还是在39千克及以上的可能性大?
预设:在39千克及以上的可能性大。因为体重在39千克及以上的人数比体重在36千克及以下的人数更多。   
师: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小组同学解答吗?
   【设计意图】用统计表表示全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分布情况,然后完成三个任务:计算平均数;讨论用什么数据能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依据数据判断哪个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大。整个过程以小组合作和交流汇报的形式展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制作统计图并进行数据分析
师:这是六(1)班男、女生人数统计表。想一想,用怎样的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预设:用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因为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据和整体之间的关系(课件适时出示下图)。
师:想一想,用怎样的统计图表示你们组的统计数据比较合适?在方格纸或空白圆中画出统计图。
小组讨论确定统计图后,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展示:
预设:我们小组将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做成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
教师:观察这个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预设1: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中,男生喜欢足球的人数最多,女生喜欢跳绳的人数最多。
预设2:我们小组整理的是“你对自己在各年级的综合表现是否满意”的情况,选用的是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能获得怎样的信息?
预设:六(1)班同学对各年级综合表现满意情况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追问: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同学们对自己各方面表现的评价也越来越好。
【设计意图】从教师提供的素材引入,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前提下,制作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各组统计的数据,充分体现了这部分知识的应用价值。后续的分析紧紧围绕各种统计图的特点,体现尊重事实、用数据分析实际情况的思想。

更多推荐

学生,数据,统计图,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