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核心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摘要]善教者,必善问;问得巧,问得妙,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效。一个恰当、适合的问题,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提前在备教材、备学生时找准核心问题,课堂中紧紧围绕核心问题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活动,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切实得到提高。
关键词:核心问题 深度思考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在思考,如何突破每一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所思、有所获,而“核心问题”就是基于教材内容,围绕每一课的重难点进行的。而 “深度思考”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是基于理解的学习,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批判性学习新的知
识和思想,并且能够用已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所以在课堂上尝试设计核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而促使学生深度学习。本文主要结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课例谈谈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核心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什么是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指一节数学课的主问题、大问题、重点问题。它是基于教材的内容,围绕教学的重难点,体现知识本质并能统领全课的问题。核心问题是一节课的关键之处,它简明扼要,直击重点,能串联数学学习的主线,一旦核心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核心问题能够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核心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思维挑战性,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核心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数学课中的核心问题,能对一节课起统领、引导的作用。与其他问题比较,核心问题有着
特殊的作用,它指向的是数学知识的本质,整合了数学教学的关键和要点,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探索,并深入思考,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我们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还要重视学生通过学习思维是否得到了发展。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对最近发展区的了解,数学课堂上的核心问题,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学习心理和知识基础产生的,是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因此学生有兴趣去探索、尝试和思考。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探索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当然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发展。
(三)促使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
核心问题是开放式的,也是发散式的,有着不同的答案和多种解决方法,不同的学生也能够得到不同的启发思考。这样的核心问题,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不会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学生不同的思维角度,能得到多种思考结果,而这些生成性资源又能丰富核心问题的理解。
三、如何设计“核心问题”
在数学课堂中,有核心问题的引领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习,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学习中、思考中提升数学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能力。
(一)关注核心问题,引领思维方向。有些教师在数学课堂过程中,提的问题往往是量大于质,多而不精、质量低下,学生兴致缺缺,缺乏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而好的核心问题,能够推动学习进程,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如《6和7解决问题一》一课,教师开门见山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教师接着问:“你能提一个问题吗?”此时开放性的核心问题就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提问,通过学生的提问,既能解决今天要学习的“一共有几只兔子?”用加法解决问题的内容,还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享出来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生通过看图说图意并列出加法算式的基础,但对大括号和小问题还不认识。因此,本课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大括号的下面是小问号表示什么?”。教师以此组织教学,能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围绕目标,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从而把思维聚集到有深度、有
挑战的重难点上,对于解决问题的理解自然深入透彻。
(二)关注问题设计,做到层层递进。 一堂数学课,有时还需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一些小问题,为解决核心问题服务。这些小问题具有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也能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建构数学知识,完善思维认知体系。如《8和9的认识》一课,教学重难点是正确地数出8和9的事物的个数,会比较8和9之间的大小,区分基数和序数,而要会比较8和9之间的大小,就要解决正确数出8和9的问题。所以,核心问题是:“你在情境图中找到了哪些8和9?”因此,在例题教学中,教师先问:“请仔细观察,数一数,哪里有8?哪里有9?”再引导几名学生指一指,“你是怎么数的?”“树、花、文字颜色、大小不同,为什么它们都是8或9呢?”进而得出只要是表示数量有8个,不论颜色、大小、物体不同,它们可以用数字8表示,表示数量有9个,不论颜色、大小、物体不同,它们可以用数字9表示。随后,8个点子来表示8,9个点子表示9,学生在用点自表示8和9的时候,发现9比8多一个点子,8比9少一个点子,从而发现8和9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流程,教师就采用几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思考,进而理解8和9的关系,寻找8和9在直尺上的位置,并在思考中同化认知,在总结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二)关注问题设计,做到层层递进。 一堂数学课,有时还需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一些小问题,为解决核心问题服务。这些小问题具有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也能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建构数学知识,完善思维认知体系。如《8和9的认识》一课,教学重难点是正确地数出8和9的事物的个数,会比较8和9之间的大小,区分基数和序数,而要会比较8和9之间的大小,就要解决正确数出8和9的问题。所以,核心问题是:“你在情境图中找到了哪些8和9?”因此,在例题教学中,教师先问:“请仔细观察,数一数,哪里有8?哪里有9?”再引导几名学生指一指,“你是怎么数的?”“树、花、文字颜色、大小不同,为什么它们都是8或9呢?”进而得出只要是表示数量有8个,不论颜色、大小、物体不同,它们可以用数字8表示,表示数量有9个,不论颜色、大小、物体不同,它们可以用数字9表示。随后,8个点子来表示8,9个点子表示9,学生在用点自表示8和9的时候,发现9比8多一个点子,8比9少一个点子,从而发现8和9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流程,教师就采用几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思考,进而理解8和9的关系,寻找8和9在直尺上的位置,并在思考中同化认知,在总结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三)重视问题延伸,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有了核心问题,统领了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索之后,有时还需要重视核心问题后的问题延伸,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认知不断完善,从而促进数学思维深度发展,形成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如《8和9的组成》一课,其核心问题是:“8的组成怎么分?一共有几组?”学生在6和7的组成一课中已经学习了如何进行分与合,因此本节课让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同桌合作,一生摆一摆,一生记录下来,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同桌合作,归纳总结出8和9的分与合,并通过对比不同学生的作品,追问:“你们更喜欢谁的?为什么?”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要有序的分,这样才能避免不遗漏、不重复,也更容易识记。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过多的强调有序分成,而是通过延伸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促使学生从关注如何分,到研究有序分成,如何更容易的识记。这样的问题设计,思维含量多,学生理解起来有深度,经历了科学的观察研究、归纳推理、理论验证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
教学中“问题”不宜多,否则教学将散漫无序。这就需要对诸多问题进行遴选。只有最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最能解决学生学习障碍的问题,才是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关注教材,合理设计一些辅助“核心问题”的小问题,让学生从浅入深,从不知到知,逐步归纳总结所学习的知识。
在一节课中,核心问题是学生开始思考的起点。精心设计核心问题,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并结合教材内容来确定,以确保其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全面思考、科学分析、合情推理,真正地理解数学,发展核心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核心问题”是教转化成学的枢纽,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个个引导,“核心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有序,有更多思维的宽度、深度和力度,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实现,真正地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全文完-
更多推荐
学生,问题,核心,学习,思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