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审题存在的问题剖析及教学对策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环节。无论什么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审题,可以说,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和先导。而就目前学生整体的审题能力来看,情况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够集中,外加缺乏解题经验,做题时往往不审题、凭感觉,或者仿照以前做过的题做,有的甚至记住了上次的答案抄下来,经常会出现摸不着头脑或就题论题、不能举一反三的现象,无法提高学习水平,有的甚至难以入门。为了消除这些障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1.小学生审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视知觉能力发展滞后引起粗心大意。
有一位家长反映孩子看到长一点的题目就叫“妈妈,这道题不会做”,而每当读完题目,他就说“我会做了,不用讲了”。有时考查的题目并不难,但学生因为看不懂题目或根本没有看题
目,随意填写造成错误。对于这些现象,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这是孩子懒、不主动等造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误解,因为看题读题审题能力低下是由视知觉能力发展滞后引起的。视知觉包含视觉接收和视觉认知两大部分。视知觉能力是重要的基本学习能力,如果视知觉能力发展滞后,可能就会在学习上出现阅读理解障碍,读不懂数学应用题等问题;容易犯看错、抄错、写错等粗心马虎错误;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粗心大意,结果出现明显偏差。
例如:把一根长12米的木料,依次锯成长度相等的若干段,锯了3次,每段长多少米?学生的解法有两种:
①12÷3=4(米)
②12÷(3+1)=12÷4=3(米)
以上两种解法中,解法①是错误的,解法②是正确的。
出现解法①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产生了轻视心理,忽视了题中至关重要的词句,根本没有仔细地思考“锯了3次”的真正含义,想当然地认为“锯了3次”就是“锯成3段”,
所以出现“12÷3=4(米)”的错误结论。
1.2思维定势干扰审清题目。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或眼前看到的某种心理习惯的干扰,在审题过程中不自觉地会带来负面影响,产生思维定势,使审题有误,解题出错。
比如:“3元买了6支铅笔,问每支铅笔多少元?”学生有可能因为经常用大数除以小数,而把这道题解为6÷3=2(元),得到一支铅笔两元。出现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思维定势的干扰。又如学生看“多几”就用加法做,看到“少几”就用减法计算。
1.3心理畏惧丧失解题信心。
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比较薄弱,当他们看到问题中条件繁多而又复杂时,便会产生畏惧心理,心情立即变得紧张起来,再也不想多看题目,更不愿意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因此学习的自信心就丧失了。
如五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题:一只杯子里装满牛奶,小明第一次喝了半杯,然后加满水搅
匀;第二次又喝了半杯,然后又加满水搅匀;第三次又喝了半杯,然后又加满水搅匀;第四次全部喝完。小明一共喝了多少牛奶?
本题有两种思路:
①第一次喝的,即二分之一杯牛奶,还余二分之一杯牛奶。
第二次喝的,即四分之一杯牛奶,还余四分之一杯牛奶。
第三次喝的,即八分之一杯牛奶,还余八分之一杯牛奶。
第四次全部喝完,即喝完最后的八分之一杯牛奶。
四次所喝牛奶的总和是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加上八分之一加上八分之一,正好是一杯。
②尽管喝了四次,有三次喝的都加满水,但是并没有加牛奶,也就是说自始至终只有一杯牛奶,最后全部喝完。所以,小明四次一共喝的牛奶是1杯。
本题由于喝了四次,每次喝了牛奶后又加满水,次数较多,条件较多、较繁,分析思路较
乱,计算步数较多,审题时就认为有一定的难度,即使分析计算,也不一定正确,因此往往会吓退学生,导致他们自动选择放弃。
1.4思想受阻思路无法延续。
低年级学生独立读题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差,数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如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只要细心审题,题意就能理解,问题就能解决。但是在一些较复杂的数学问题中,有些条件往往不是非常醒目,而以隐藏的形式存在,学生如果不能从题中分析出隐藏的条件,解题思路就无法延续。
更多推荐
审题,问题,学生,能力,解题,学习,题目,条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