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导入策略探究
【摘要】本文以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有效的导入策略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笔者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出发,对如何在数学课堂上运用导入环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数学课堂 导入环节
【正文】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阶段,是其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在学习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低等问题。而且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未来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导入环节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与学生能否在课堂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有关,因此,笔者旨在探究有效的数学课堂导入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现状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表现出注意力难以集中和控制能力较弱的问题。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烈,很难在课堂上静坐听讲,经常会走神或者玩耍。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教学压力。而如何有效地导入数学课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1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越来越喜欢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来获取知识和信息。这种学习方式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产生了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1.2学生对数学认知不足
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导致学生不喜欢数学、不愿意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打破这种误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3课堂导入形式单一
由于学科知识和教学理论的不足,教师缺乏从学生视角出发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无法有效地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场景有机结合,导致导入环节出现单调、枯燥的现象。此外,一些教师对于导入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认为导入仅仅是为了引入教材,忽视了导入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氛围的营造。以上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了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引入的气氛比较沉闷,影响了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也限制了学生数学学科的发展。
二、小学低年级导入课堂的重要意义
1.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数学教学中,导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为学生后续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整个教学的效果。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但由于自我
控制能力较弱,课堂学习容易出现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而教师通过巧妙的导入策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2促进知识的有效传递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导入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如果缺乏对问题或者概念的深度解读和丰富阐释,那么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改善导入策略,可以使得导入内容更加丰富,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通过合理的导入策略,可以引导学生逐渐从故事情境中进入到学习的主题中,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故事情境,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灵感。
1.3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研究和探究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导入策略,教师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
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更加有效的导入策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积累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导入策略
3.1故事导入法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大部分的学生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一时期的学生自制力也相对较差,所以在教学中,大部分会更容易被更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对此,教师可以在上课开始时,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作为开篇,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到故事情境中,吸引学生对这个故事的后续发展进行关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在苏教版《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就讲解一段与数字运算有关的故事,这是一个普遍的数学问题,教师需要把这道题换一种方式对学生提问,让学生愿意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对此,教师就可以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进行课前导入。“红太狼让灰太狼去抓三只小羊,于是灰太狼设下圈套,在路途中,他抓到了草地里
昏昏欲睡的懒羊样,又在羊村门口捉到了沸羊羊。快回到家时,灰太狼捉到了外出的暖羊羊,但是喜羊羊趁灰太狼不注意,把懒羊羊救走了,所以,灰太狼最终有没有做到红太狼交代的事情?”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持续的注意到这个故事,教师也可以很自然的将其引入到教学任务中。又比如在《观察物体》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盲人摸象这一故事作为课前导入。教师首先要给同学们介绍关于盲人摸象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有四个盲人很好奇大象长什么样,但他们看不到,只能用手去摸。一位比较胖的的盲人首先用手触摸了一下这只象的牙,他以为这是一只象,摸起来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滑溜溜的萝卜。高个盲人用手去碰那只象的耳朵,而在他看来,那只象是一只大蒲扇。还有一位小个子盲人,他碰到了象的一条腿,心想大象是一条大柱子。后来有个人碰到了象尾,他则认为大象是一条绳子。”教师可以在讲完后进行总结:这些盲人都错了,这是由于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因此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然后,教师很自然的就引出了今天的主题—观察物体。
3.2游戏导入法
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很喜欢玩游戏,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游戏引入法是
一种新颖而又直观的课前导入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化游戏导入方法,通过游戏引入环节,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在《认识图形》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剪纸或者折纸等游戏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好各种色彩的纸,教师以此来做为教具。在上课时,教师先让同学们说出自己想要的图形,然后组织学生用自己手中各种颜色的彩纸进行纸叠,对于一些比较难折的图形,例如矩形,三角形,三角形,梯形等,教师也可以逐步引导着学生运用手头的工具—塑料小剪刀对其进行适当的裁剪。在所有的学生都剪好或着好之后,教师可以从中挑选出比较好看的图形,让这些学生成为比赛的冠军,并给予其一定的小奖励。同时,教师也可以让这部分学生说出自己的剪纸或折纸的方式,并把自己的感悟与大家分享。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而且可以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3.3情境导入法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导入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心理特点,设计更适合的
课堂导入的方式方法,并结合数学教材,丰富数学课堂导入方式,从而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有趣味性,更有针对性,以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欲望,实现数学课堂导入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而且它的抽象和逻辑很强,小学生的理解力还不够好,还不能完全的掌握数学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导入教学知识。
比如,在教《分米和毫米》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关于《西游记》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在上课前,教师以聊天的口吻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都看过《西游记》吗?”学生齐声回答“看过”,教师接着引导“那你们知道孙悟空的武器是什么吗?”对于书中的主人公,学生都是充满了想象和崇拜的,所以这一问题引起了绝大部分的学生的讨论,学生回答的更加积极了,一个个抢答道“我知道,是金箍棒”教师笑笑说:“我们都知道,孙悟空的金箍棒很神奇,它可以随时变长又能任意缩短,但是变短的时候孙悟空会把它放到耳中,那你们知道变短的金箍棒有多长吗。”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教师对此可以让学生把金箍棒在纸上画出来,然后用尺子量一量,在测量和实践中加强学生对“毫米”“分米”的理解和认识。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学习,导入,教师,课堂,教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