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材第95~99页练习二十一相关的练习题。
根据情境图给出的信息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
1.完成教材第96页练习二十一第7题和第8题。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该怎样列式?
2.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6题。
(1)让学生说说从题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小组交流讨论,全班汇报。
3.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一第17题。
第(2)题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4.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一第18题。
5.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一第19题。
组织学生讨论: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6.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一第20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小英和小平分别可能套中的是哪两个圈?
1.39个月饼能装满几个盒子?
2.小兰跳了36下,小芳比小兰多跳了20下,小芳跳了几下?
3.还有几位客人没有到?
4.小亮买了一个练习本用去8角,他付了1元,应找回多少钱?
5.丽丽买文具用去9角,还剩4元1角,她原来有多少钱?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大家有哪些收获?
解决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对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第8课时 连加 连减
课题 | 连加 连减 | 课型 | 新授课 | ||
设计说明 | 以生动活泼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利于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自主探索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摆一摆,使其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通过自主练习,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
学习目标 | 1.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经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
学习重点 | 让学生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
学前准备 |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学环节 | 导案 | 学案 | 达标检测 | ||
一、引入新课。 | 同学们,小华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今天,他又在帮妈妈干活了,瞧!小华在干什么?(课件出示小华喂5只小鸡的图片) 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 学生讨论:学生1:我看见了5只小鸡;学生2:小华在喂小鸡;学生3:小华在喂5只小鸡。 | 1.口算。 3+2= 9-1= 5-4= 8+2= 答案:5 8 1 10 | ||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 (一)教学连加。 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情境图一。 1.引导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交流、汇报。 3.揭示课题:像这种算式我们叫“连加”。 板书: 连加 4.探究“连加”计算的顺序方法。 问:5+2+1=8,你是怎样算出数的? ①小组合作探索方法。 ②教师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板书:5+2+1=8 (二)教学连减。 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情境图二。 1.分步操作,让学生说图意。提问题。 2.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说运算顺序。 8-2-2=4 3.给这个算式取个名字。 4.老师小结:计算连减时先算前面的减法,再用它们的得数减去第3个数,得到最后的结果。 (三)举例。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连加、连减呢? 学生自由回答,对敢说能说的学生要多表扬,对想说却有顾虑的学生要多鼓励。 | (一) 1.同学们观察。小华在喂小鸡。 2.学生汇报。预设:学生1:有5只小鸡在吃米,跑来3只小鸡,共有几只? 学生2:小明在喂5只小鸡,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共有几只小鸡?学生说出算式。 5+2+1。 3.认真观察。 4.小组汇报。学生1: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 学生2:5只加上2只是7只,再加上1只是8只; 学生3:共跑来3只,加上原来的5只,共是8只。 (二)1.学生尝试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列算式。 2.学生动手摆学具操作。 3.尝试取个名:“连减”。 4.同桌说说计算方法和计算顺序。 (三)预设:家里原来有3个苹果,妈妈先买了2个,又买了3个,现在一共有几个苹果?可以用3+2+3=8来计算。 独立完成后交流。 | 2.同桌摆一摆。 1+3+4= 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答:先算两个数的得数即1+3=4,再算4+4=8 3.算一算。 9-3-2= 8-3-4= 答案:41 4.联系实际,同桌编一道连减问题,同桌互相交流。 答案:略 | ||
三、巩固练习。 | 1.完成教材第65页“做一做”。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自主解答。 2.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题。 | 1.完成后交流算法,集体订正。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 ||
四、课堂总结。 |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 |||
五、教学板书 | 连加连减 连加: 连减: 从左往右计算 | ||||
六、教学反思 | 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在计算过程上,计算时都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做加数或被减数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清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本节课我根据情境图制作了动画课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列出算式,同时通过小棒摆的过程可以看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使学生较顺利地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也加深了学生对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的理解。 | ||||
教师点评和总结: | |||||
第1课时 上、下、前、后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的特点。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2.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规律进行编排,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1.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其相对性。
2.通过操作、实践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从而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1)上、下、前、后……………………………………………………………1课时
(2)左、右………………………………………………………………………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4)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操作、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有关“位置”的活动,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1课时 上、下、前、后
课题 | 上、下、前、后 | 课型 | 新授课 | ||
设计说明 | 1.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方位的含义。 在教学中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认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 2.加深认识,拓展思维。 本节课在学习“上、下、前、后”关系时,通过主题图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教学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 ||||
学习目标 | 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 ||||
学习重点 | 体会物体“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 ||||
学前准备 |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课本、文具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学环节 | 导案 | 学案 | 达标检测 | ||
一、引入新课。 |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玩个“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我说你做”(向前看、向后看、向下看、向上看)。 2.引入课题。同学们的反应真快,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方位的知识。(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 1.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快速反应。 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 1.做游戏“看谁反应快”,4人一组向前走、向后退,向上跳…… | ||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 课件出示主题图。 1.“上、下”的位置关系。 (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用“上、下”说出它们的关系。 2.体验“上、下”的相对性。 (1)汽车的下面有火车,也可以说汽车在火车的上面,或者是火车在汽车的下面。 小组说一说。 (2)游戏:摆一摆,说一说。教师要求:文具盒在语文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 小结:参照的物体不同,位置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3.理解“前、后”的位置关系。 (1)观察主题图说说同一方向行驶的客车、货车、小轿车的位置。 (2)说说自己所在一组的位置。 (3)体验相对性。为什么货车一会在前面一会在后面。 小结:同一辆货车相比较的车不同,“前、后”的位置关系也发生变化。 | 1.(1)小组交流,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2)汽车的下面有什么?轮船的上面有什么? 2.(1)思考其中的道理,小组内交流。 (2)学生先准备好文具盒、数学书、语文书听老师的口令,小组比赛,看谁又对又快。 认真听老师的小结,进一步明确“上、下”的位置关系。 3.(1)用学具按照书中客车、货车、小轿车的位置进行摆放。 (2)汇报:我在谁的前面。谁在我的后面。 (3)用手中的学具边摆边思考:同一辆货车,相比较的车不同,位置也不同。 | 2.说一说: (1)鼻子的上面最近的是什么?( ) (2)鼻子的下面最近的是什么?( ) 答案:(1)眼睛(2)嘴 3.同桌游戏:“我说你做”说方位。 提示:轮流进行。 4.填“上”“下”“左”“右”。 (1) 人在马的( )面。 马在人的( )面。 (2) 男孩在球的( )面。 球在男孩的( )面。 答案:(1)上 下 (2)后 前 | ||
三、巩固练习。 | 1.完成教材第11页第1题。 2.完成教材第11页第2题。 | 1.先观察情境图分析题中问题再看图回答问题。 2.同桌交流。 |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 ||
四、课堂总结。 |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 |||
五、教学板书 | 上、下、前、后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 轮船在火车的下面,火车在轮船的上面; 汽车在卡车的前面,卡车在汽车的后面; 公交车在卡车的后面,卡车在公交车的前面。 | ||||
六、教学反思 | 本节课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以游戏导入的方式使学生兴趣高昂,为上新课打好基础。通过观察主题图“说一说”,自己动手操作“摆一摆”、做游戏等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的“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本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 | ||||
教师点评和总结: | |||||
更多推荐
学生,问题,学习,位置,知识,解决,计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