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材第95~99页练习二十一相关的练习题。
根据情境图给出的信息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
1.完成教材第96页练习二十一第7题和第8题。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该怎样列式?
2.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6题。
(1)让学生说说从题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小组交流讨论全班汇报。
3.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一第17题。
第(2)题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4.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一第18题。
5.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一第19题。
组织学生讨论: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6.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一第20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小英和小平分别可能套中的是哪两个圈?
1.39个月饼能装满几个盒子?
2.小兰跳了36下小芳比小兰多跳了20下小芳跳了几下?
3.还有几位客人没有到?
4.小亮买了一个练习本用去8角,他付了1元应找回多少钱?
5.丽丽买文具用去9角还剩4元1角她原来有多少钱?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大家有哪些收获?
解决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对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8课时  连加 连减
课题
连加 连减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以生动活泼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利于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自主探索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摆一摆,使其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通过自主练习,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经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让学生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小华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今天,他又在帮妈妈干活了,瞧!小华在干什么?(课件出示小华喂5只小鸡的图片)
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学生讨论:学生1:我看见了5只小鸡;学生2:小华在喂小鸡;学生3:小华在喂5只小鸡。
1.口算。
3+2=
9-1=
5-4=
8+2=
答案:5  8  1  10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一)教学连加。
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情境图一。
1.引导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交流、汇报。
3.揭示课题:像这种算式我们叫“连加”。
板书: 连加
4.探究“连加”计算的顺序方法。
问:5+2+1=8,你是怎样算出数的?
①小组合作探索方法。
②教师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板书:5+2+1=8
(二)教学连减。
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情境图二。
1.分步操作,让学生说图意。提问题。
2.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说运算顺序。
8-2-2=4
3.给这个算式取个名字。
4.老师小结:计算连减时先算前面的减法,再用它们的得数减去第3个数,得到最后的结果。
(三)举例。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连加、连减呢?
学生自由回答,对敢说能说的学生要多表扬,对想说却有顾虑的学生要多鼓励。
(一)
1.同学们观察。小华在喂小鸡。
2.学生汇报。预设:学生1:有5只小鸡在吃米,跑来3只小鸡,共有几只?
学生2:小明在喂5只小鸡,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共有几只小鸡?学生说出算式。
5+2+1。
3.认真观察。
4.小组汇报。学生1: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
学生2:5只加上2只是7只,再加上1只是8只;
学生3:共跑来3只,加上原来的5只,共是8只。
(二)1.学生尝试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列算式。
2.学生动手摆学具操作。
3.尝试取个名:“连减”。
4.同桌说说计算方法和计算顺序。
(三)预设:家里原来有3个苹果,妈妈先买了2个,又买了3个,现在一共有几个苹果?可以用3+2+3=8来计算。
独立完成后交流。
2.同桌摆一摆。
1+3+4=
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答:先算两个数的得数即1+3=4,再算4+4=8
3.算一算。
9-3-2=
8-3-4=
答案:41
4.联系实际,同桌编一道连减问题,同桌互相交流。
答案: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做一做”。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自主解答。
2.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题。
1.完成后交流算法,集体订正。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连加连减
连加:      连减:
从左往右计算
六、教学反思
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在计算过程上,计算时都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做加数或被减数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清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本节课我根据情境图制作了动画课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列出算式,同时通过小棒摆的过程可以看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使学生较顺利地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也加深了学生对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的理解。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1课时 上、下、前、后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的特点。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2.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规律进行编排,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1.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其相对性。
2.通过操作、实践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从而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1)上、下、前、后……………………………………………………………1课时
(2)左、右………………………………………………………………………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4)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操作、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有关“位置”的活动,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1课时  上、下、前、后
课题
上、下、前、后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方位的含义。
在教学中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认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
2.加深认识,拓展思维。
本节课在学习“上、下、前、后”关系时,通过主题图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教学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体会物体“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课本、文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玩个“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我说你做”(向前看、向后看、向下看、向上看)。
2.引入课题。同学们的反应真快,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方位的知识。(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1.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快速反应。
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1.做游戏“看谁反应快”,4人一组向前走、向后退,向上跳……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课件出示主题图。
1.“上、下”的位置关系。
(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用“上、下”说出它们的关系。
2.体验“上、下”的相对性。
(1)汽车的下面有火车,也可以说汽车在火车的上面,或者是火车在汽车的下面。
小组说一说。
(2)游戏:摆一摆,说一说。教师要求:文具盒在语文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
小结:参照的物体不同,位置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3.理解“前、后”的位置关系。
(1)观察主题图说说同一方向行驶的客车、货车、小轿车的位置。
(2)说说自己所在一组的位置。
(3)体验相对性。为什么货车一会在前面一会在后面。
小结:同一辆货车相比较的车不同,“前、后”的位置关系也发生变化。
1.(1)小组交流,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2)汽车的下面有什么?轮船的上面有什么?
2.(1)思考其中的道理,小组内交流。
(2)学生先准备好文具盒、数学书、语文书听老师的口令,小组比赛,看谁又对又快。
认真听老师的小结,进一步明确“上、下”的位置关系。
3.(1)用学具按照书中客车、货车、小轿车的位置进行摆放。
(2)汇报:我在谁的前面。谁在我的后面。
(3)用手中的学具边摆边思考:同一辆货车,相比较的车不同,位置也不同。
2.说一说:
(1)鼻子的上面最近的是什么?(    )
(2)鼻子的下面最近的是什么?(    )
答案:(1)眼睛(2)嘴
3.同桌游戏:“我说你做”说方位。
提示:轮流进行。
4.填“上”“下”“左”“右”。
(1)
人在马的(    )面。
马在人的(    )面。
(2)
男孩在球的(    )面。
球在男孩的(    )面。
答案:(1)上  下
(2)后  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1页第1题。
2.完成教材第11页第2题。
1.先观察情境图分析题中问题再看图回答问题。
2.同桌交流。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上、下、前、后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
轮船在火车的下面,火车在轮船的上面;
汽车在卡车的前面,卡车在汽车的后面;
公交车在卡车的后面,卡车在公交车的前面。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以游戏导入的方式使学生兴趣高昂,为上新课打好基础。通过观察主题图“说一说”,自己动手操作“摆一摆”、做游戏等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的“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本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
教师点评和总结:

更多推荐

学生,问题,学习,位置,知识,解决,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