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的设计研究
姓名
海莉
时间
2011126
单位
焉耆县第一小学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的设计研究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式和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借以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战线大势所趋的洪流。
近几年来,关于信息技术和课程学科的整合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间、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设计层面上,注意融注新课程理念,展现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最新教科研成果,提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在具体实施中,许多实验学校能够按照:“确定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教学——反思提高”的操作范式,运用行动研究与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改革实践,体现教学问题的解决与课题研究深化的同一性与共时性。强调教学反思,改善教学行为;重视案例分析,提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理论水平。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误区,如信息技术无用论、信息技术万能论、重表面形式而忽视实际效用的空壳化倾向等。因此,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的方法和规律以及学生学的方法和规律,既是信息时代呼唤的逻辑延伸,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适应未来发展、加速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研究假设
1.概念界定
1)教学过程设计即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其研究的对象不是教学规律,而是如何使教学实践更合乎教学规律的方法与策略。它的本质在于决策、问题解决和文化创造。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即多媒体系统(投影机、视频展示台、计算机等)分批进入教室和办公室,利用千兆校园网及INTERNET能共享教育信息资源等。在此环境下,教师能随时获取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并经组织、处理、存贮或再生,经过优化设计后实施教学,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达成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的自然。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教学环境存在。
2研究假设
1)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展开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可激励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与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艺术,加速教师专业的成长与发展。
2)把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中,是多元信息与人文性的碰撞,能使教学过程呈现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它使学生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网络环境中,通过建构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个性成长。
(三)研究内容
1.教学内容的加工。研究如何合理加工教学内容,使之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符合时代社会信息的基本要求。教学时空的组织,研究针对具体特定的教学内容,如何安排课堂的空间形式(即座位形式)和时间结构,从而提高课堂内信息传递的效率。
2.设计教师与学生的主要活动,把教与学的活动汇合到同一方向,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思考,大胆探索,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信心,锻炼能力,发展个性。
3.根据不同课型确定电教媒体,选出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心理想适应的媒体,并实现电教媒体的作用点、作用时机的合理选择及电教媒体与非电教媒体的最佳结合。
4.研究信息技术有效参与教学过程的“导趣”、“导学”、“导读”、“导练”对教学结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度、能动性的调动情况。
5.收集该课题实践过程中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精炼方案,提出解决的办法,不断总结、反思、完善。
(四)研究目标
1.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2.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能够系统地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在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上明显提高,造就一支教科研型的师资队伍;
3.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创新教育为改革目标,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设计创新的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教育革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因此要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是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研究,为使研究工作按照研究设计开展,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课堂教学的个案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以寻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设计的方法。
4.调查问卷法。通过意向性调查问卷对课题实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统计汇总,在对各类资料分类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此方法适用于课题实验的初期和后期。
5.经验总结法。主要在结题阶段,对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地提示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从更高层面为课题研究服务。
二.实验过程   
(一)实验对象
为了保证课题实验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我们确定的实验对象是从20092012年届的四个年级中,每届各选一个语文和数学作为实验班,不专设对比班,同年级其它平行班(条件基本相等)为自然对比班,在有必要时进行横向对比。实验班10位教师的年龄、教龄、教学水平与平行班的教师基本相当,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与平行班相同。
(二)实验步骤
1.前期准备和初步实施阶段
拟写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管理办法;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研究方案,明确各自职责。
2.整合充实与全面实施阶
重点解决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其操作规范问题,对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教学软件资源开发的技术规范和工具进行培训。举办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设计研究的观摩课活动。对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小结,讨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推广课题研究成果,撰写阶段总结报告。
3.反思总结阶段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总结经验,撰写并推出优秀课题研究论文参加各级论文评选,多方交流,广泛听取意见,进一步深化、完善课题研究。编著课题研究论文集。编辑出版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设计研究的教学课例光盘。
(三)实验措施                         
1.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为课题实施创设有利条件。
①加强软件资源建设、应用与管理
为进一步保证科研实验和学科教学以及师资培训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我校通过购置一批、搜集一批、开发一批等多种渠道丰富软件教学资源。
建立课件开发与教学的平台:我校分别在语音室、网络教室配备了TOP97、联想启天多媒体教学系统平台;我们购置了officeXPAuthorwareDreamweaverFlash、课件大师、几何画板、PhotoshppremiereFireworks等课件开发和素材加工软件。
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购置维美课堂、多媒体音乐教师等教学课件;选购达300多小时的理论讲座、教学示范课实录、师生学习与教学的录音、录像、光盘等资源库,内容包括了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常识及信息技术等各学科的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开发,制作适合教学需要的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学习网站等;通过网上下载、拍摄、扫瞄、租借、撷取等方法千方百计地搜集电教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库。
②建立了教学资源网络搜寻和卫星接收系统
我校把校园网通过光纤接入Interne网,教师、学生能通过互联网快捷方便地查找教育教学资源,及时了解教育动态,拓宽了师生的知识面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学校还建立了教学资源卫星接收系统,接收同步课堂教学资源,ZIP压缩包导入式的教师培训、备课、授课资源,中小学直播课堂资源。学校按时接收并分类保存,极大地丰富了我校的教学资源。
2.加强科研管理,营造科研氛围。
初步实施阶段,课题组就制定了学习和考评制度,对实验人员进行责任分工,明确各自职责。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究分析会,不定期召开有关专题评估交流会,每次会议过程都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翔实的记录,做到研究有计划,过程有资料。要求实验班老师每学期都要根据所任年级及学科,选定实验课文篇目,报送课题组,课题组根据进度统筹安排实验课,并打印出实验课表。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要上三节实验研讨课,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要交两份课件,一篇电教论文,一学年进行一次评选,好的作品则被收入学校课件资源库和优秀论文集中。老师们干劲十足,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3.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科研素质。
    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实践要以先进的理论为先导。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校本培训的方式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信息技术的培训,每月抽出双休日的一个半天时间集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现代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原理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知识;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请信息技术专家为课题组成员上计算机知识和运用方面的培训课,大大提高了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4.依据学科特点,制定教学流程图。
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选出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心理相适应的媒体,并实现电教媒体的作用点、作用时机的合理选择及电教媒体与非电教媒体的最佳结合,最大限度地保证媒体信息对学生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是提高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因素。为此,我们制定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图。流程图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关注的是教与学的活动,多媒体则在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中起到创设互动对话环境,链接课内外信息资源,营造课堂教学活跃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又因为学科和教材的特点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设计此流程图时加了“基本”二字,就是给老师留下可供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老师的创新精神,倡导个性化的教学。
5.加强个案研究,创设展示平台。
加强个案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有的放矢地针对教材及学科特点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帮助教师形象地认识教学技能和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率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提倡实验者进行个案研究,精备一课,自己在实践中反复雕琢后再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观摩,写出书面评价意见,然后利用专题研究会机会进行交流,建立教师自评、互评、专家评议全方位的评价机制,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寻求解决办法,并及时作出调整;对实验取得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我们把“自主探究——集体研修——反思总结——逐渐完善”的研究过程称为“磨课”。
在教学方案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我们还注意为实验者提供校、区、市不同级别的展示舞台,使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我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阶段成果
1.及时收集成功案例并汇编了专题论著。
课题研究材料的收集十分重要,它是验证课题有效性的最原始、最真实、最有力的证据。我们坚持边研究,边收集,特别是大家认可的,教学效果显著的优秀案例及课件,及时要求执教者认真整理并上交课题组。目前上交的课堂教学设计已近100篇,课件近80个,我们已编辑了洞二小《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研究》第一期,第二期和教学论文的编辑汇总正在进行中,课件资源库已初步成型,并上传到校园网,实现全校教师资源共享。
四.后期计划
1.对课题实验阶段的研究材料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做好有关数据的统计工作。
2.推出优秀课题研究论文参加各级论文评选,多方交流,广泛听取意见,进一步深化、完善课题研究。
3.编著《教学设计》和课题研究论文集。
4.编辑出版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设计研究的教学课例光盘。
5.制作课件资源库

更多推荐

教学,研究,信息技术,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