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三、主要内容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接着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教学建议:
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到商店、超市调查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的质量,并掂一掂,把这些物品的质量记在心里。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之后,再来学习新课,就得心应手多了。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授课,这样既便于准备学具,同时可以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
1、关于主题图的教学。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于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
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1)教学克时,教师要准备2分硬币,一些大豆、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教学时,主要是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克的观念。
(2)教学千克时,教师要准备一些重1千克的物体,如1袋重1千克的盐,让学生亲自掂一掂,来感知1千克有多重,帮助学生形成千克的观念。为了使学生对1千克有较深的印象,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教学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时,教师可以准备两袋各重500克的砂糖。1袋砂糖重500克,2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让学生把两袋砂糖放在1只手上掂一掂,增加对千克的感性认识,从而记住1千克=1000克。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还可以准备重1克、10克、100克和1000克的物品,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
3、关于认识常见的秤的教学。
教材并没有集中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而是分成三部分进行教学,在克的认识中认识了天平,在教学千克时认识了托盘秤、电子秤、弹簧秤,最后通过“你知道吗?”介绍了体重秤、磅秤,并联系介绍了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斤和两。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4、关于解决问题的教学。
教材第104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解决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课前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1千克苹果和梨数量,小组合作来完成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5、关于练习十八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3题是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练习,让学生读取常见的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
第4题,是让学生调查一些物品的质量,然后把调查的结果填在教科书上。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情况,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物品,让学生进行调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10题,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练习。教材呈现了“在水果店买水果”这样一幅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图,给出6种水果的价格,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要求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如本班要举行联欢会,需要买一些水果,让学生先调查一下市场上各种水果的价格,再根据本班情况设计一个采购计划,并做出预算。
第14题,题中的数量关系是用图画表现出来的,使学生感受“一只鹅和两只鸭同样重”“三只鸡和两只鸭同样重”的等量关系,并认识到相等关系的传递性,同时渗透方程的思想。关键是看学生是否能从图中找出鸡、鸭、鹅的质量关系,然后求出鸭和鸡的质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图中有几对等量关系。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求出一只鸡有多重,并在小组间进行交流。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推理
本单元内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规律。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列组合的数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推理依据的叙述
三、主要内容
例1最简单的推理知识,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结论。例题安排了猜拿的是什么书这一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进行稍难的多次推理。要引导学生用排除法由易到难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进行学习。
这部分内容的抽象性比较强,要通过操作活动,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2、注意把握教学要求,不要拨高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要人为拨高要求。讲逻辑推理时,不要向学生讲大前题、小前题等概念。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引导学生用列表法、排除法、假设法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练习中的112页的第7题比较难,可以带着学生集体完成。
总复习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七部分: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本学期所学的“数学广角——推理”内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学习,只是在练习中出现。编排时,应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的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多推荐
学生,质量,数学,单位,教学,知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