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听课心得体会5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听课心得体会【篇1】
估算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基本技能、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较好载体。二年级教材中估算内容的编入,体现了新的课改理念,也给执教教师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本节课设计新颖,层次清晰,注重生活情景创设,体现数学学科特色,效果明显,值得借鉴。
纵观本节课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师在出示课题、引入问题、展开讨论、进行猜想等环节上,都创设了不同的、具体的生活情景,有猜健身房器材的价格,有买运动会用品款的估算等。这些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校园文化底蕴,显得自然贴切,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体现估算学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教师在教学中发掘和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估算形式的个性化。如:分别估算排球、跳绳、羽毛球拍价格;三种物品价格先加起来再估算;用口算估算;用心算估算;用笔算估算等等。充分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三、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实施运动会前买体育用品、统计参赛人数、安排啦啦队员,运动会后就餐、划船这些教学环节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分析比较、合理估算,从而,细雨润物般地逐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逐步发展学生爱思考、善表达,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听课心得体会【篇2】
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习其他领域内容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构成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第一学
段是学生进入小学学习的开始,十分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地认识数与数量的关系,探索数与数量变化规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从而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结合情境,培养数感
第一学段是学生进入小学学习的开始,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形成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我们应遵循本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学生熟悉的情境和生动有趣的活动,更好地完成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学习过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感的培养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必备基础。在教学整数概念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利用具体的实物将抽象的数字内化为自己独特的数字感悟,建立数字与生活的联系。
如在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中学习认识整数时,用奶奶的后院、学习的教室、花园、嬉戏鸽子等生活情境导入,然后提问:“图上有4只可爱的小鸡,看看还有什么?”这些情境图与学生日常接触的场景相似,很容易就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学生边数,边用小圆圈等符
号表示数,画出与图中事物相对应的量。学生能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表示出图上不同数量的物体,在操作中掌握看图数数的方法,感知每个数字具体的`量。再让学生有序地展示图片中数的顺序,引导学生用学具小棒摆出各事物的数量,直观体会数字是怎样按顺序出现的,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字的有序性。学生利用小棒摆一摆、数一数和相互说一说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深刻理解数的含义,为后期学习更大数字及十进制做好了准备。
二、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数的运算教学应让学生感知数的加减运算要在相同数位上进行,体会简单的推理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利用对应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义,感悟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境中,启发学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感悟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关注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数学中的概念、规律、性质等,都是运算的依据,而这些又都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和低段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是矛盾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直观的教学手段,让知识形成一定表象。而数形结合是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重要途径。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算理、总结算法,并在多种算法中实现最优化。
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时,通过摆小棒,让学生先数出十根小棒,捆成一捆,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在将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一,通过形让学生理解数的含义。后又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11+2=13,13-2=11中计算表示的含义,学生通过直观的小棒和计数器,经历了充分理解算理的过程,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算理的掌握。
三、感悟本质,建立模型
小学阶段数学建模过程实际上是让学生在体验数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构建起来的。数量关系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数量关系,发现知识的本质,再利用画图、实物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表达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几何直观,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让学生经历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学生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从生活的角度去设计,从思维的角度构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运行数学模型,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内化;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与代数”,在真实的思维活动中获得“数感”的发展,感受模型的不同表征。此外,“数与代数”还需要与学生的数学生活、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需要与数学知识的整体建构结合,需要与学习发展的整体脉络结合。丰富其问题情境、强调教学多样、学会把握数学关系、发展符号意识、探究数学规律,才能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年级数学下册听课心得体会【篇3】
星期三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大溪小学骨干教师示范课听课活动。聆听了卢海燕老师执教的《6的乘法口诀》,受益非浅。卢老师的教学亮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觉得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卢老师以谜面的形式出示,先让学生说说这谜底是什么?谜面有几个字,你是怎么知道的?
激起学生的兴趣,随后让学生回答共有几个字?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规律。老师先指一名学生编出一六、二六的乘法口诀,再指名学生整理出6的其余几句口决。这样设计体现了让学生独立编写乘法口诀的意图,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初步学会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根据数字,教师放手让学生合作编口诀,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整理知识的能力,绝大部分学生能成功编写口诀,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卢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才有了感悟口诀特点这一教学环节时,学生一个比一个精彩的回答,当卢老师提出问题,读口诀时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一个学生汇报:下面每个得数都比上面多6。教给学生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层次性和实用性。
为了巩固6的乘法口诀,卢老师由易到难设计了六个练习,第一是摆1个六边形要用几根小棒?摆2个、4个、5个呢?通过摆一摆帮助学生熟记口诀。第五是摘星星练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最后设计的一道练习题是解决问题:一排有6只蝌蚪,3排一共有几只蝌蚪?这个问题设计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乘法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充分体现了“数学****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理念,同时也开阔了学生思路,学生很轻松的算出。整个练习有坡度,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学习,生活,估算,教学,问题,理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