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名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年级:小学二年级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教材P11-12页例3,完成练习二第3—4题。
 2.教材编写特点: 一是高度重视新课的引入,通过情景图引出两位数加法计算,对全单元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二是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通过例1和例3两道例题分散竖式计算中“对位”和“进位”的难点;三是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把计算融入观察和摆小棒的活动中;四是在教材中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作必要的提示,如在例1和例2以及例3的教学中,教材都提示学生先观察乘车的插图,再摆小棒,然后按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在总结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时,还提示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合作研讨和交流。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在不进位加法教学中充分利用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的旧知识;在进位加法教学中充分利用两位数
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旧知识。
 4.我的思考
 1、进位加法,教材只安排了一道例3,集中解决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
2、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促进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理解。特别是在进位加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进位和怎样进位等问题。
3、注意两位数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学生分析
在进位加法教学中充分利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旧知识,例3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二是笔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总结。教学时重点是要结合小棒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位,以及十位如何相加。使学生体会在进位加法中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同样利用乘车的素材,为了突破进位的难点,先让孩子用小棒摆一摆,通过把小棒10根变成1捆的过程,非常直观地反映出个位上两个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方法。在虚线框里说明个位上两个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以后怎样在和的
个位上写数。一方面突出了进位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又将在前面不进位加法中学习的对位、从个位加起和进位等贯穿起来,为后面总结笔算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5.我的思考:
通过让孩子观察例3插图,根据画面说题意,写出加法算式“36+35”。有的孩子也可能口算出得数,有的孩子可能还不会口算。引导孩子摆小棒:先分别摆出表示两个加数的根数,单根太多了,加起来超过10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一眼就能看出是71根。引导孩子分析摆小棒与写竖式的关系。个位上6加5得11,“满十”就要“向十位进一”,怎么写呢?向十位进一,1还没与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所以1要写在横线的上方。笔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总结,改变了传统教材直接呈现计算法则的做法,采用合作探讨、交流等方法由大家共同从前面的实际计算中总结出计算方法。这样不但总结出从个位加起,孩子在讨论中还发现“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从而体现出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材没有给出加法法则的名称,而是提示孩子思考“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其目的在于淡化计算法则的文字表述,而注重孩子对两位数加法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学习目标
1.在学生自主探讨计算方法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学生能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会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95%以上学生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3.在算理的总结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使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有所提高。
四、教学活动
一、复习准备(5分钟)
  1.笔算:34+53=      46+23=
师:说一说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
  2.口算.
  5+8= 7+6= 50+40=
  26+8= 34+7= 57+3=
师问:26+8=34你是怎样想的?(把 26分成 20和 6,用 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34。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的知识与旧知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为今天的新知铺垫。
二、探求新知。(13分钟)
师: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下一个问题,你们还记得吗?
屏幕上出示教科书第8页上的情境图和“明明”提出的问题“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师:你们能回答“明明”提出的问题吗?怎样解答他的问题呢?
学生:我们要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才知道能不能合乘一辆车。
教师: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36+35=       
教师:怎样算36+35呢?大家先用小棒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捆,多少根单根?
学生:6捆,11根。
教师:如果把11根中的10根捆成一捆,这时一共有多少捆、多少根?
学生:这时有7捆1根。
教师:根据上面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样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6
                + 35
师:从哪一位加起?为什么?
生1: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生2:我认为从个位加起更方便,因为个位上5+6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从十位加起就不方便了。
教师:对,你想的真周到,个位上6加5得11,怎么写?
学生:向十位进1,在个位上写1。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完整地板书计算过程:
    36                36
  + 35         + 35 
        1                  71
学生分组议一议上面的计算过程。
教师:根据上面的计算,一班和三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学生:一班和三班不能合乘一辆车。
师:说一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
生2: 从个位加起。
生3:个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旧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计算、摆小棒、得出结果、总结方法,以此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练习应用、课堂评测。(18分钟)
1、做一做
56+37=        46+24=
师:说一说你笔算的过程?
2、练习二第6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纠错,起到警示自我的作用。
3、练习二第4题。
4、练习二第9题。
四:总结(3分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进位加法,计算时同学们要记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相信同学们能用你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为今天的新知铺垫。
二、探求新知。(13分钟)
师: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下一个问题,你们还记得吗?
屏幕上出示教科书第8页上的情境图和“明明”提出的问题“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师:你们能回答“明明”提出的问题吗?怎样解答他的问题呢?
学生:我们要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才知道能不能合乘一辆车。
教师: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36+35=       
教师:怎样算36+35呢?大家先用小棒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捆,多少根单根?
学生:6捆,11根。
教师:如果把11根中的10根捆成一捆,这时一共有多少捆、多少根?
学生:这时有7捆1根。
教师:根据上面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样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6
                + 35
师:从哪一位加起?为什么?
生1: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生2:我认为从个位加起更方便,因为个位上5+6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从十位加起就不方便了。
教师:对,你想的真周到,个位上6加5得11,怎么写?
学生:向十位进1,在个位上写1。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完整地板书计算过程:
    36                36
  + 35         + 35 
        1                  71
学生分组议一议上面的计算过程。
教师:根据上面的计算,一班和三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学生:一班和三班不能合乘一辆车。
师:说一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
生2: 从个位加起。
生3:个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旧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计算、摆小棒、得出结果、总结方法,以此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练习应用、课堂评测。(18分钟)
1、做一做
56+37=        46+24=
师:说一说你笔算的过程?
2、练习二第6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纠错,起到警示自我的作用。

更多推荐

学生,加法,进位,两位数,计算,个位,小棒,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