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作者  吴严昌
我们可以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作出进一步的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那么,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应如何把握呢?
一、要以小学生为认识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认识对象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是学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带有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认识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却往往感到困难。再从认识对象来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认识的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些内容虽然反映的是人类在
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早期成果,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它们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教学“组合图形体积”时,有这样一题,学生的解题思路几乎都是圆柱体的体积加上圆锥的体积。我启发他们再想一想还可以怎么求。这时一个学生说:“这个组合体积是上面圆锥体积的4倍。”这个学生的发现是智慧的闪光点,我及时鼓励他大声说一遍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 €?.14€祝ǎ?€?5€?。这样一来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想象。
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认识过程的个性特征。首先,认识主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认识对象的抽象概括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其次,认识对象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学生在认识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严格遵循儿童的认识发展顺序和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顺序。

更多推荐

认识,教学,过程,数学,小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