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八单元
《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教学内容】五年制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84页例1
【课标解读】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的总体理念里明确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总体目标(2)知识技能和数学思考方面“让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模型、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学生在参与提出问题,寻找信息,解决问题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所以,在怎样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的方法,经我们多次研课后决定主要从以下方面落实目标:①设计参观绿色生态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获取与筛选信息,理解与简化信息,掌握简单的整理方法②借助课件和点子图,让学生经历简单操作来分析问题结构,提炼数量关系与方法模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代数
思想。③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通过点子图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模型与策略,渗透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正确地计算百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是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混合运算的基础。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把计算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这部分内容既让学生初步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又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脱式计算和运算顺序。
【学情分析】
只有分析学生的基础,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才能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三年级学生受年龄生活经验的限制,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在问题解决中,还没有系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中也只注重学生列出算式,不注重学生讲出道理。在学习连乘运算解决问题时,寻找中间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间量学生颇感困难,因此,在教学设
计中,教师要围绕这一难点组织教学,安排活动,展开知识的形成,拓展空间,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和思考。突出连乘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多说多想,最终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连乘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感知一般连乘应用题的特征,会口述解题思路,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运用直观策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条件、问题关系的思考,提高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结合现实情境,学会用乘法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同学们,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他就是靠着这个方法成为一名科学家。希望咱们同学也能从现在开始学习中多动脑,多思考。能做到吗?
【设计意图】: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让学生知道思考是学习知识的根源。
一、 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温故”才能“知新”,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
2.出示大屏幕:
3.学生自主完成内容。
4.学生交流做法。
5.仔细观察找出的条件和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6.小结:用两个已知条件解决一个问题,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看来大家掌握得不错,那相信接下来的学习大家会表现得更出色,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用“复习”作铺垫,一是检测一下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
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因为接下来要学习的连乘问题,必须让学生明白其中两个条件的组合,可以寻求中间问题,从而解决最后的问题。另外让学生先用直线划出条件,用波浪线划出问题,然后列式计算。有了这种直观的依托,学生很自然地就发现并提出了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学习心理方面,都给学生搭了一个台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更多推荐

学生,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