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趣艺术的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趣艺术的探索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个性倾向。这种倾向性能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且具有向往的心情。一个人的兴趣愈浓,他的观察就愈仔细,感知、思维、记忆、联想等智力活动就愈有成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那么,如何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循循善诱,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为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调动学生本能惊奇、好疑、新鲜等兴趣要素,培养他们对问题思考、讨论,解决的能力,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
一、在新课导入中激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促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激欲一听的感染力,从而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
1、故事激趣
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在引入新课时,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在教学末尾有零的有余数除法时,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学生一听要讲故事,个个双目圆睁,全神贯注,“一天,八戒带着20个小猴子到花果山摘了9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们说:‘90个桃子,20个人来分,每人分4个,剩1个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90÷20=9÷2=4……1,小猴子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着自己的桃子吃开了。直到悟空赶来,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术的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八戒列出的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引入新课,使学生兴趣浓郁,注意力非常集中。
2、猜谜激趣
猜谜语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形式,它形象、生动、而且有趣。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整时》时,教师在课的开始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位大家既熟悉又不太了解的朋友,他会是谁呢?——“滴答!滴答! 滴答! 铛——铛——铛—— 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这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会集中到教师的谜面上,在不知不觉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这样的激趣导入新课,既新颖别致,又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给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
3、情景激趣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的有效措施。打开实验教材,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美丽的童话内容,童话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情境之中,不仅吸引学生,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如一年级上册的《小兔盖房子》《野生动物园》,一年级下册的《小河边》《小熊的一家》,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而这里蕴涵了许多的数学知识,需要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
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一单元时,可给了学生一个画画的机会,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画一幅画,要表现出有规律的美,并且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几分钟后,我发现学生的能力真是不可低估,《美丽的麻花辫》中有规律的色彩的编织,《秋天的小蚂蚁》中的有规律的成群接队的搬运食物,《快活的鱼儿》中俏皮的鱼儿吐出的泡泡也是那么的有规律……这些都证明了学生的数学美的意识,对数学情境创设的浓厚的兴趣。
二、在课的行进中激趣
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后,如果教师不因势利导,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消失,思维的火花就会熄灭。若能趁热打铁,就能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以“奇”激趣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世界不可节制的好奇心,从而为其今后的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学习了“圆的周长计算”一课,当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
的3倍多一些”这一规律时,我就告诉学生“同学们,你们的发现很了不起,但是你们知道吗?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15926至3.1415927倍之间,这是当时最精确的圆周率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重走了一番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之路,你们就是祖国的希望,未来的科学家很有可能就在你们中间!”这时,学生激动了,眼睛里充满了对探求知识的渴望。我便抓住这一教育契机,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圆周率的记忆上。我告诉学生,古人有一种谐音记忆法,把“3.1415926535897932384626……”记成“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
2、操作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电教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有意识地创设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激起疑问,产生求知的欲望。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用学具摆面积的方法求出一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然后提问“如果求长方形操场或者更大的长方形面积,用这样的方法
行吗?”接着间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好后思考:①、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②、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③、你发现每个图形的长和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操作,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有几厘米,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右以摆几排这样的正方形。再通过直观演示和共同讨论,又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长×宽。这样,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掌握了知识。
3、直观激趣
直观不但能化难为易,而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一课时,为了扫清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在教学中,我将例题示意图变成了直观演示,让两位学生上黑板演示“相遇、相距、相向、同时”这四个词的意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始了对新知的探求。
4、设疑激趣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引“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产生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为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引“疑”,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可先出示这样两道练习题:
①、24÷6=( )÷3=48÷( )=4÷( )
②、36/72=9/( )=( )/36
提问:
(1)解答这两道题的根据是什么?
(2)商不变的性质内容是什么?(复习旧知识)
更多推荐
学生,学习,兴趣,长方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