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课堂中倾听教育的策略
                                                 
案例描述:只想说,不想听。
最近我承担了一节教研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三(上)的第一课时《小树有多少棵(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在试教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和学生“倾听”有关的片段,简单叙述如下。
片段1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四人小组相互说算法的环节。在活动之前,教师开始准备提出要求:“20×3等于几,你是怎么算的?”(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一会儿,看到大部分人已经举手。)“想好的同学把你的算法说给同组小朋友听听,老师有点小要求……
没有等老师开始说要求,下面“哄”的一声已经开始了。有几个小组的组员之间还在争:“我先说!”“我先说!”同伴之间互不相让,唯恐别人不听自己的方法,有的小组甚至为了谁先说用上了“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方法。
片段2:一位学生正在汇报算法:“2×3=6,再添一个0就是60。”几个有不同算法的学生同时在举手,甚至个别的还在轻轻地喊着:“老师,我!”
为了先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添0”法的算理再来听别的方法,我问:“其他方法先等下说,你能听明白这位同学的想法吗?为什么可以在6的后面添一个0?”这时,我注意到刚才那位举手特别踊跃的同学不高兴了,嘴里轻轻地在嘀咕着:“我只想说,不想听!”
    在平时的上课、听课中,类似于以上两个片段的情景屡见不鲜。片段1中学生对老师的话只听一半,只知道“做什么”就马上动手,而不愿意听或者说不习惯听“怎么做”;片段2中对同伴的回答,部分学生拒绝接受,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我只想说,不想听”。
学会倾听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目标,而我们的学生竟然那么鲜明地表现出自己对他人观点的不屑一顾。因此,我们不得不审视数学课堂中的“倾听教育”,剖析出现“不想听”现状的原因,寻找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策略。
原因分析:为什么不想听?
我将目前课堂中存在的“听”的状态分为三种:(1)封闭式。充耳不闻,“身在曹营心在汉”。
这类学生上课时经常把两只耳朵都关了,注意力在他自己的思绪,自我封闭,自我欣赏。如片段2的那少部分孩子,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方法自己的表现,对同伴的方法听而不闻,从主观上拒绝接受。(2)休闲式。这部分孩子,从表面上看他们在听课,可是他们听得很“休闲”,“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脑子里对听到的信息不做任何加工。他们往往只听不说,或人云亦云。(3)倾注式,即倾听。“含有用尽(力量)”的意思,指非常投入、十分专注。倾听,以积极的情意态度认真细心地听取,也就是,借助多种感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领悟等的过程。倾听不仅用“耳”,更要用“心”。
针对第一、二类的孩子,他们还不具有倾听的能力和习惯。他们“不想听”或者“不知道如何去听”等等问题存在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主观的“自我中心”。如今的孩子独生子女占了绝大多数,他们是整个家庭的核心。他们的笑声能带给全家快乐,他们的愤怒会使全家不安,而且大多父母和长辈做什么事总是先他后己。所以独生子女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性格上表现为自恋、固执,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以自己为中心,不愿意接受他人与自己不同的想法。
2.客观的“教育缺失”。教师们对“倾听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总以为有耳朵的人就会
听。其实不然,倾听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既需要听觉器官的全力投入,也需要人的思维的同时参与,同时还受已有经验、周围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因此,倾听作为人类学习的基本形态之一,其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专门训练的。尤其对小学生而言,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计划有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倾听教育”指导。在数学课上,对老师的教,同学的发言,该听什么?怎么听?教师都要给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与教学紧密相关的一些数学式的倾听训练。
现结合本人平时的课堂教学,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粗浅做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策略反思: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倾听。
1.态度教育。有效倾听的前提,就是正确的倾听态度。在教学中教师的倾听指向不良意识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倾听态度。在听课中我经常听到有些教师习惯性地说“能说给老师听吗?”,“老师没有听清楚,你再说一遍。”教学理念或许是一念之差,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很深远的。学生会认为回答问题就是为了说给老师听,既然说的对象止步于老师,听的主体也就指向老师,不用听取其他学生的言谈,或者其他学生的发言是次要的。所以,我们在有效倾听态度教育时,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在听取他人说话时,尤其是数学基础不突出甚至是较差的同学回答问题时要尊重、理解别人,不要觉得乏味就放弃倾听或未听完匆忙下结论;而且要让学生体验只有当他人回答问题时,你去关注、协助他思考,他人才会去关注、协助你思考你回答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在数学课堂去倾听数学问题不是你愿不愿意参与的,而是必需履行的一项学习使命。
    教育学生当老师或同学说话时,要改变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接受式倾听为数学的思辨式倾听,具体从三方面去听:(1)说了什么?要明白说话者主要表达的内容和观点是什么。(2)获取什么?别人的话里哪些对于你是值得学习的,那就记下来。(3)批判什么?在理解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可以提出与大家讨论,但态度上要友好,不能有冲突。
2.以身作则。当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师面对学生的时候,他们全神贯注的神情,使他们具有非同一般的人格魅力,那是真正的教育者的魅力。教师要改变心不在焉、虚应其事、环顾左右、面无表情等不良倾听习惯,要抱着向学生学习的态度,谦虚地认真
地聆听课堂中的每一个声音。一种虔诚的姿态,一副凝思的神情,一丝会意的微笑,一个专注的点头……都将是传达给学生最好的信号。
3.氛围创设。在学生倾听时,教师要注意提供安静的听的环境,减少无效信息的干扰。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会感到一种过重的压力,在较为轻松的气氛中倾听信息。及时提供有效的帮助,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比如,在难点的地方,在应该注意的细节上给予适当的提醒或暗示。
4.形式训练。
(1)听算训练。在计算教学、练习复习课的毎节课前的3~5分钟我都在做这件事。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几组有层次有梯度的听算训练。教师口头出题,让学生在专门的听算本上只记得数。每次听算,教室里一片静悄悄,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我感觉这种训练不仅是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良好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倾听注意力和倾听判断力的好方法。
(2)听后复述。如上例中:“你能听明白他的算法吗?” “谁来复述他的方法?”在同桌交流后“请你说说你同桌的方法”等语句可以应用于课堂中需要复述的内容。听后复述这种训练
可以调动有意识听记的积极性,提高倾听的素质,是训练听知注意力、听知记忆力以及检测听知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
(3)听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听后评价的方法,训练学生边听边思考的习惯。如上例中,在出现多种算法后,教师问:“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在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后,经常反问其他同学:“你们觉得他说得怎么样?”鼓励并引导学生对他人的回答做出恰当的评价,以评促听。
(4)数学游戏。在概念教学中,可以开展“快速听判”的游戏。教师口述一句和本节课概念相关的话,学生做出判断,教师可以在游戏的节奏上稍作处理,从慢到快,声音从重到轻等,以提高游戏的趣味性。在其他内容的教学中,也可根据本班实际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数学游戏,在游戏中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5)记忆策略。指导学生在需要时采用记笔记、做记号等方法,让学生抓住所听言语中的停顿、节奏,在最有利的时机记下有用的信息。比如,教师或学生口述一则数学故事后,针对该故事提出几个问题,能做出正确解答的说明对故事中的重要信息做了记录,可以给予奖励。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听记水平会有很明显的提高。
日本著名教育专家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写道: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因此,倾听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必须将其纳入数学学习习惯、学习常规予以培养,必须从低年级倾听态度、倾听意识抓起,并且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时间坚持不懈地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静悄悄的革命》【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
2.《课堂观察》林高明;
3.《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小学数学教师,2006
发表于:《小学数学教师》20117

更多推荐

学生,倾听,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