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流程图
篇一: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
一、教学流程
小学数学新授课一般是为了形成某一数学概念,确立某一数学定型、法则或学会解答某类数学问题的方法而进行教学的一种课型。其主要任务在于体验、弄懂、学会、理解、探索、掌握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其教学特点是教师引导下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其教学过程按施教侧重点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激情定向阶段、探索认知阶段、精讲点拨阶段、反馈评定阶段。
二、环节解读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促思定向
教学中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
基础、知识基础和思维方法基础。抓住教学的突破点,尽量在学生的情绪和体验中找到响应的支撑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教学的落脚点就是使学生的心理定向、情
1
绪定向、思维定向。这个阶段较常见的教学策略有如下几种:
1、创设学习情境,质疑问难
根据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作为一种诱导学生自觉进入学习活动的因子,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
儿童都有爱动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如摆摆、拼拼、数数、画画等活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或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做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
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数学问题,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说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说明当前的学习对未来学习的意义或将来社会实践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概念
此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和同学们的相互合作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借助于直观与操作,经历体验、感知、
2
探索、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动手操作活动和思维操作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过程。
在这个阶段,教师的基本教学策略是当好一个“助产师”的角色,围绕教学目的,紧密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立足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特长,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程序、手段与方法,启发和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思考、帮助学生吸收和内化新知识。其基本原则是引导而不是代替,促进而不强迫。其一般程序是:
1、独立思考
学生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要充分利用实物、教具、学具、图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个体或以小组为单位亲身感知、动手操作。对于教学内容不是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难以靠直观教学来完成任务的,就用较直观的和可以看得见的示意图、线段图等形式,给学生数学认识(转 载于:wWw.xLTkwj.cOM 小 龙 文档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流程图)方法的模型,引导学生借助于这样的数学模型去间接地理解数量关系,分析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维活动。
2、小组交流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小组的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思维互补,通过在小组内相互提问,相互帮助,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将独立思考的
3
成果转化为全组成员的共同成果。
3、小组汇报
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以后,学生产生共识,或者求大同存小异。这时,教师组织小组代表汇报学习和讨论的心得。小组代表要反映本小组的共识和个别差异,要实事求是。这样,通过学生与教师、个体与群体等多渠道的信息交流,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三)精讲点拨,内化提升,形成概念
教师针对汇报中的实质性问题作适当的讲解,或者设疑问难,激起学生的争论,教师工作的着重点是引导学生剔除一些非本质的东西,走上理性思维的规范,促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具体化走向一般化,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四)练习巩固,反思评价,矫正补缺
这一阶段是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教学目标,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到综合,循序渐进地联系
巩固,形成技能技巧,同时反馈教学信息,矫正学习偏差,总结评定学习质量的过程,其一般程式是:
1、练习巩固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单一性、发展性、综合性或针对性、诊断性等多种有效的练习形式,借助于板演、小组讨论、独立作业、游戏或竞赛等活动方式,努力创造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巩固所学知识。
4
2、反思评价
教师借助于练习引导学生反思评价学习过程,找出其中最有意义的关键地方。明确什么样的学习是高质量的,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是好的,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以此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流程
一、教学流程
“解决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借助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筛选数学信息,梳理数学问题,通过整合、建构、分析、探究等“做数学”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数学教育活动。“解决问题”数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问题意识、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解题策略。
抽象出数学问题
理性探究
二、环节解读
(一)情景呈现
“解决问题”的情景呈现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主题情境图、文字叙述式、图文结合等等。由于呈现方式的变化,与传统应用题相比,学生思维活动的起点明显提前,需要学生有较强的信息解读能力和从“事理”中抽出“算理”的能力,
5
以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扫清障碍。
(二)抽象出数学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新课开始时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待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解决。这是一个从生活到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解决问题必须经历的科学过程。它不仅有利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该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和理解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捕捉时机,加以引导,抽象概括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构建起简单的数学模型,为后面的问题解决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导向。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学习,问题,教学,教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