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与平行》听评课记录
一、教学流程评析:
1、分一分,认识相交和不相交: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画一画等途径充分认识、体验、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校正了学生的认识局限,拓展了学生的认识空间。
2、认识平行:在学生已经认知“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认识什么是“互相平行”,将“平行”的概念由远及近,层层推进,逐步完善学生对于“平行”的理解,帮助学生认识“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并通过想象来初步建立表象。
3、认识垂直:化静为动,在动态的变化中引导体验、认识垂直的形成过程,并通过验证得出科学的结论,并在找一找中自然提炼出相交的特殊情况——垂直。此时本课板书基本形成,图文结合,并通过形象直观的欧拉圈向学生展现了一幅完整的集合型板书,对学生的集合思想渗透水到渠成,润物无声。
4、练习:在学生学习新知后,及时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知识,使学生有序地掌握所学知识,不仅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有更清晰地认识,也学习了有效整理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展示了生活中地一些“垂直与平行”现象,能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至生活中,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整体评价
垂直与平行这节课体现了数学课堂所追求的“简单、有序、有度”的课堂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简单的学习材料
教学素材只有与教学目标匹配,并为教学目标服务,才能真正发挥素材的有效作用。将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和“不相交”,将不相交中是否在“同一平面内”等知识有机地蕴含在这些素材中,所提供的素材能很好地展示数学地本质。使学生能充分借助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知识,体现了教学素材的高效性。
2、循序的学习历程
循序既要学生发展有“序”,循知识结构有“序”,循课堂教学有“序”,教学就是要努力找准三条序线的“黄金叉”,尝试采用“由易到难,从简到繁;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或从一般到特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模仿想象创造”等不同的数学教学形式。在全课的学习过程中,有机的将知识结构的“序”、学生认知的“序”和课堂教学的“序”整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情意水平逐步深化。
3、有度的学习活动。
如果将学习素材简单的呈现给学生,学生很难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即使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中去,
也可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合理处理好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关系,是每个老师努力的方向。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并完善概念,在学生基本建立概念后,老师又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知识,根据自己地理解来表示出平行,给予学生足够地探索空间。
更多推荐
学生,学习,教学,认识,知识,平行,素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