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原则
作者:蒋晓青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4年第03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内容的延伸,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反馈,是教师发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并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的重要途径。我们发现: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的机械作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出新颖、有趣、开放的新型数学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引起我们数学教师的重视。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兴趣性
        在作业设计时,我们应当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出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尽量把作业中的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游戏、故事、谜语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在作业设计时,我们应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作业,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亲身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层次性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杜绝一切歧视后进生的行为,力争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作业设计时,不能搞一刀切,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有层次感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创造性
        数学学习应该是观察、讨论、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探究性学习,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开发,所以我们设计作业时不要光想着考试和成绩,
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机械训练,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得到一生都受益无穷的财富。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学习,作业,设计,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