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61-01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一般说来,人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但这不是说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重要呢。感性认识是理想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必经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很难区别两种认识何者更为重要。感性认识常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理性认识常用的思维方式是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必须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个体必须在积累一定知识的前提下才可能具备抽象思维能力。
1.小学阶段形象思维的重要性
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形成的,是只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是在对形象信息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有力工具,即使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除了应该具备抽象思维外,也必须具备形象思维。
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书本知识的启蒙阶段。小学生不可能具备很多知识,因此必然缺乏抽象思维。在认识事物方面就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数学学科总体看来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小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够多,不可能具备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不可避免地需要用形象思维进行教学。小学生认识事物首先是从事物表象开始的,从形象思维入手,以形象思维为主体来认识、感知事物。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果不运用形象思维,仅靠抽象思维给小学生讲解,只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1+1=2,这个等式直观上去不难理解,但是如果你想用抽象的方式让学生去理解1+1为什么等于2的话,恐怕是没有办法的。那怎么让学生理解这个等式呢?可以在桌子的一边放一个水果,再拿一个水果放上去,就可以很直观地发现1+1确实等于2了。当没有创造出类似形象的教学情景时,要让学生理解1+1=2就很难。

更多推荐

认识,形象思维,事物,形象,小学,进行,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