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镇腰庄小学    ****
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教学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特别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而应用题教学是重中之重,它综合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并不断的在训练中提高,在实践中加深,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综合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发展,数学教学的内越来越深,教师感觉到越来越不好教,学生也感觉到越来越不好学,特别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费了很大的心血备课,认真的讲课,但收效并不明显,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试卷面来看,有的可以说是很不好。应用题教学的成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成绩的提高,关系着教师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的体现,因而怎样提高应用题教学,是很多教师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此我提出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研究》,旨在发现提高应用题教学水平的方法。
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的数学应用题是指小学3—6年级教学中的应用题,是指能比较有效让学生分析数学,应用数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的应用题.
2、教学方法是指能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或者让老师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不仅包含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教学的方法,也包含了课堂教学以外的有利于学生进步的方法,是将多种方法融合在一起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标:
1、试图研究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解决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或有效办法,即通过课题的研究,让学生掌握解决应用题的方法步骤,逐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教学郊果,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一般习惯,提高学生分析、理解等各方面的素质.
2、通过解决应用题,使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培养分类、对比、联系、区别等思维方式,将所学的知识综合整理,区分联系,达到有机的统一。
研究过程和步骤:
一、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师座谈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掌握在教学应用题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发现学生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的态度不好:首先表现在学习应用题的兴趣不浓,爱学应用题的只占到30%,不爱学的占50%,害怕学习应用题的占25%,其次表现在对应用题不够重视,多属于被动的接受.在与座谈的教师中,相当多的教师反映,学习不能自觉的去分析应用题,一遇到有点难度的题,马上就放弃了,没有努力的去尝试。最后表现在解答应用题的习惯不好,一般的同学是在等老师讲析的时候才去做,完全把它当作是完成任务,而没有一点自觉性,也就没有了付出努力成功后的喜悦,更不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2、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简单:首先是在读题时,粗心大意,只读一两遍,不加分析,就认为自己会了,很随便的进行列式计算了,结果往往是错的次数多,在调查中发现,读题次数在1-2次的占40%,3-4次的占45%,5次以上的占15%,这更是验证了教师的判断。其次,没有养成小组合作的习惯,在调查中发现,能与其它同学合作解答题目的只占到30%,再次,没有养成分析应用题的习惯,调查中会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只占到30%,同学们不知道怎样去分析,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分析过程,对稍微复杂一点的应用题就没有办法,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
3、学生解答题目技巧不够。一是不注意应用题的题型,在相当多的应用题中,有很多的的题目可以说就是考查一个知识点,那么其中的数量关系,或者说题目的结构都是相同的,学生只要会其中之一,便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掌握相关的应用题,能熟练的进行解答。二是不能练习用多种方法解答,在课本中,有许多的题目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解答的,教材中也有这方面的要求,但学生只是在要求进才会去做,在平时不注意,就不知道这样既能巩固学习的知识,又能多一种解题的方法.三是不会用到辅助手法,在有的应用题中,只通过读题,一时难以理解题意,我们可以通过画图来解决,如在行程问题中,更能明显的看出来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还有在植树、打电话等数学广角中,更是让学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答题。
二、认真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
(一) 学生是应用题教学中的关键因素。
1、学生学习兴趣是解决应用题的前提。数学产生于生产劳动,应用题更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这种情境可以是一幅生活图景,也可以是图表、对话、文字叙述,甚至漫画等形式呈现数量关系。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他们对应用题的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
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例如:商店里的衣服一件是29元,两件是49元,妈妈有185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件?还剩多少钱?对这道题目,学生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第一种是用185直接除以29元(一件一件的买),第二种是用185直接除以49元(两件两件的买),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剩下的钱还可以再买一件,这就有了第三种方法,让学生得到了成功,体验了喜悦,增强了学习兴趣。
2、学生语言水平制约着对题意的理解。应用题的特点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一件完整的事情,一般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解题的过程就是理解语言中表达的意思,对其中的一些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整理,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因此学生的言语水平就显得十分的重要,特别是在低年级应用题解答中更为明显.例如:学校养了12只白兔,它是黑兔的2倍,黑兔有几只? 在这道题目里面,学生往往是把黑兔看成了是白兔的2 倍,没有理解谁多谁少的问题。
3、学生知识储备决定了反映的速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阅历不同,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同,对生活中的问题认识不同,在面对同一样的题目,反映自然也就
不同,例如“工人要将4米长的一段木料锯成1米长的小段,要锯几次?”一般的同学想一次锯1米,4米要4次(4÷1=4),而有生活阅历的同学就知道,锯到最后只剩1米时就不用再锯了,因此只能是(4÷113),还有旅游时买票或乘船的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能理解尽可能先安排更多的人买票或乘船。
4、学生解题习惯推动解题的能力。小学生从最开始接触应用题时,就应该从认真的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推理论证的过程。时间长了,很自然的就会用一种习惯会对待应用题,联系实际,分析问题,总结各种解题方法等,对提高解决应用题是一个好的推动作用.
5、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互促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了解题设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式,相互之间受到有益的启发.这样学生既知道了不同的解题思路、策略(可以根据份总关系来思考;也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来思考;也可以根据正比例关系来思考),也进一步掌握了转化"数学思想方法。促使学生不仅丰富自己的理解,又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更多推荐

学生,应用题,数学,教学,方法,分析,问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