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活动课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
1.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和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是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国家质量标准就是要求小学生具有初步的运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项,这个任务主要由小学数学的学科课来担当。至于发展小学生个性的要求,《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主要由活动课担当,其教学目标就是“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有人会提出,这个要求在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中就能做到。但我认为小学数学学科所包含的实际活动虽然也能培养学生某些个性要素,但它服务的目的不同,它只是为学科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没有具体教学时间的界限;而小学数学活动课应是以发展学生个性要素为首要目标的课型,每节课教学时间要与学科的教学时间相配合。
2.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小学生的年龄阶段(6-1112岁),在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期。这一阶段,小学生不但身体发育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阶段,而且由于从一个备受家庭保护的幼儿变成必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承担一定社会义务的小学生,这就促使儿童心理特征的生质的飞跃,概括起来,就是产生了在幼儿期没有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这三个好只有“好奇”“好动”充分得到发展,“好胜”的儿童价值特征才能得以建立。
3.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小学生的思维,在四年级之前,是以认识“具体实例”、“直观特征”为标志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四年级之后,则向掌握“主要属性”、“种属关系”、“实际功用”为标志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过抽象逻辑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柱。作为小学阶段思维训练的一门主课,小学数学的学科课和活动课责无旁贷地要促使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了实现这种过渡,可采取下列措施:(1)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数和形的具体形象材料,让学生拓广知识,扩大眼界。(2)通过序曲悬念,设问题情境,积极启发小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促使从俱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以及让学生掌握不完全归
纳法之类的数学方法。在活动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表现为要当学生智慧的启迪者,不要当真理的恩赐者,更不能藉活动动课之机,把学生当成“仓库”,拼命向学生灌输他们不愿接受的成人化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压,感到不耐烦。否则,数学活动课就不能促使学生个性要素的发展,增长才能的数学目的就会落空。

更多推荐

学生,小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