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模式实施途径
摘要: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深入推进,需要教师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而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展开分析后发现,其在教学的延展性和全面性上存在一定不足,无法帮助学生将各个章节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以“大单元”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和整体设计,则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能够从根本上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通过清晰的知识结构,将单元内部各课时之间的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在符合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出大单元教学的序列性,从而使其综合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路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引言:
大单元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就是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培养学生综合数学素养为目标,确定一个大主题或者大任务,将多个章节的数学知识融合在一起,确保学生可以融会贯通,将相对应的内容主动联系起来。而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围绕一个大的
数学主题,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导入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1、基于大单元思想整合数学知识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的,一般都是按照教学每个章节出现的顺序,教授给学生对应的数学知识。但是数学是一门以探究为主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对教师来讲,在开展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效整合多个章节的数学知识。
以《三角形》为例,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涉及到图形的章节内容进行整合,诸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在系统讲解完三角形的概念以及种类后,邀请学生根据几种图形的概念,总结每一种图形的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主动指导学生思考不同图形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再以计算专项教学为例,教师在开展那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整数运算、小数运算,以及分数运算进行整合,和学生分享综合类型的混合运算习题,要求学生按照运算法则独立完成计算。通过将三种运算类型融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实现大单元教学的目标,同时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
合运算能力。
2、积极围绕大单元教学展开互动
适当转变教学模式,提高互动频次,可以更好地推动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要围绕在课堂上创设的大主题,或者大任务,组织学生开展互动,促使其思维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启发,能够主动进行思考。对学生来讲,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可以保持思路清晰,且可以保持良好的积极性。而通过不断地思考,则可以对大主题产生更好的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掌握大主题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
以《克和千克》为例,本章节主要教授给学生重量单位有关的知识,需要学生对克和千克两个单位形成足够的认识,并且可以有效掌握两个重量单位之间换算的技巧。而为了实现大单元教学的目标,教师可以将长度单位相关的内容整合起来,创设“单位”大主题,组织学生一同熟悉各种单位的概念。
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展示多组实物,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逐一填写每一个实物的长度或者重量单位。期间,教师需要做好互动,和学生积极展开沟通-“同学们,老师在这里
展示给大家的实物,都是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联系起到我们学习过的和单位有关的知识,分别完成标注。”。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可以主动回忆起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完成标注。这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可以更好地保证教学效率。并且在互动的作用下,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使其能够主动联系到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实物时,应当以组为单位,保证每个组的实物都存在一定联系,可以形成对比,才可以对学生的思维形成更好的启发。而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根据学生的状态做出调整,以保证可以实现预期效果。
3、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开展大单元教学
小学数学教材各个章节的排列顺序具有一定逻辑性,可以帮助学生实现逐步提高综合数学素养的目标。而为了保证大单元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当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目标,积极革新大单元教学方案。从宏观视角来看,小学数学教材中多个章节的数学知识都是有联系的。教师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各个章节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整合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出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教学方案。
以《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为例,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将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相关的数学知识融入其中,以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数理统计的概念,以及三种统计图之间存在的异同。而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教师在课堂上应当设计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大主题。实践阶段,教师可以设置“一周零花钱调研”主题,邀请学生自行统计自己,或者其他同学一周内的零花钱,以及具体花销的出处。而为了保证学生掌握好《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内容,需要先从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开始,帮助他们深化对平均的含义的认识,掌握平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独立绘制出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当学生已经充分掌握好《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内容后,可以引入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概念,组织学生利用上述两种统计图,根据自己实际使用零花钱的情况绘制出对应的统计图。通过开展大单元教,可以由“单一”向“复合”转变,促使学生充分掌握好统计图模块的数学知识。然而,也不能离开“单一”而去讨论“复合”。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大单元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实现培养学生综合数学
素养的目标,使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各个单元之间的联系,进而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可以有效改善自身的综合数学素养。总体上讲,大单元教学模式侧重于对教材各章节内容的整合,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教师应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红妮.深度学习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J].文理导航(下旬),2023,No.474(02):64-66.
[2]陈芳芳.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3,No.222(05):20-22.
[3]李会艳. 落实新课标,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学术研究论坛论文集(一).2023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学术研究论坛论文集(一),2023:3.
[4]敖甜,肖文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探究[J].理科爱好者,2022(06):254-256.
[5]阮肖桦.双师模式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实践[J].教育界,2022,No.511(35):71-73.
更多推荐
学生,单元,数学,教学,教师,统计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