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一
《赶海——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过程,学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小棒  计数器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喜欢到海边去玩吗?海边还有可爱的小虾和小螃蟹呢,想不想去看看它们?
生:表示愿意去。
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大海边去看看好吗?
2.板书课题:信息窗一:赶海
(课件出示情境图)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观察情境图,说发现了什么。
你能找到那些数学信息?学生说数学信息,汇报交流,教师板书数学信息。
4.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提出数学问题,并交流:
(1)一共捉了多少只大虾?
(2)一共捉了多少 只螃蟹?
(3)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4)沙滩上有多少只螃蟹?
(5) 天空中有多少只海鸥?
5.教师筛选并板书问题:
(1)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2)一共捉了多少只虾?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
1.现在你能想办法解决“一共捉了多少螃蟹? 这个问题吗?
怎样列式?
1)引导列出算式“26+12=”。
2)你会计算吗?你想怎样计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动手探究,在小组内交流,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教师巡视,引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指导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来探究。(可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摆小棒、拨计数器等。)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学具,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算法,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能让学生感受合作的快乐。】
    (三)、汇报交流,内化提升
    1.汇报: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口算
①先算20+10=30 6+2=8,再算30+8=38先把两个整十数相加,再把两个一位数相加。 
②先算26+10=36,再算36+2=38
(2)摆小棒计算
3)列竖式:
师:我们除了用口算或摆小棒的方法计算26+12外,还可以列竖式笔算,你会吗? 
师:你是怎样想的?先和同桌讨论你的写法,并在小组内说说要注意什么?
                       
              2   6
             +  1    2 
              3   8
【通过对算法多样化的梳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同时也强化对竖式计算的认识。】
    (四)、巩固深化,达标训练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同桌交流一下)
    11+13=   20+32=    56+12=    32+12=   67+22= 
2.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27+32=    54+35=    46+42= 
    (五)、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一
《赶海——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在本学期第一单元又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学习,这些都是以直观形式向学生讲解的口算方法,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本节课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是在口算的基础上的提升,也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重要基础。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较小,我就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一
《赶海——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效果分析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利用“赶海”的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并没有刻意追求和过分强求。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数学”的思想。
  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合作摆小棒(计数器)——展示摆法(拨法) ——整理算法——归纳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使抽象的算理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初步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实际上课时,学生确实也提到很多算法。但是当我要求学生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好时,大多数学生认定列竖式比较简单。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练习设计多样化。练习设计注重了基础性、层次性、趣味性,紧紧围绕重点进行练习,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同时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欲,使人人参与、人人学会,真正达到打牢知识基础,优化算法,发展思维能力之目的。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一
《赶海——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大海边》的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材通过赶海的情境图引出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本节课主要解决不进位加法竖式计算中的对位和计算顺序问题。由于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这堂课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位值图,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究、合作学习,将新知识转化、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自主地学习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二、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特点,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3、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三、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明确相同数位要对齐的问题。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一
《赶海——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评测练习
 
一、我会说
    1.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相同数位要(      )。
    2.两位数加两位数,先从  (      )位加起。
二、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25+33=        62+16=            5+33=          21+45= 
    42+5=        59+40=          25+34=          35+53= 
    43+25=        56+3=              54+4=        55+24=
   
三、列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15+23=            40+56=     
    25+33=            44+55=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课后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这节课的备课过程中,我注重关注学生的兴趣,打破了教材中的呈现方式,用请学生当上老师来讲解如何进行竖式计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本节课我利用信息窗小朋友赶海的情境为背景,借助学生喜欢大海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更多推荐

学生,两位数,数学